昨日發表的齊爾科克報告大致為英國當年跟隨美國出兵伊拉克之舉蓋棺定論,其中以首相身分拍板參戰的貝理雅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不得不承認須為當年決定負上全部責任,幾可肯定其歷史定位將永遠無法擺脫伊拉克的陰影。與此同時,伊拉克戰爭帶來的後遺,早已深深影響英國的外交和國防政策。 貝理雅本有機會成為近代其中一名最成功的英國首相,他帶領工黨轉型走上中間路線的「第三條路」,拜相後一度為英國帶來新氣象,包括落實北愛爾蘭和平協議,及令經濟蒸蒸日上。不過在2001年9.11恐襲後,貝理雅迅速站在華府一方,後來更加入伊拉克戰爭,此舉卻為他換來再也無法洗脫的罵名。 政評人馬多克斯(Bronwen Maddox)上月在政經雜誌Prospect撰文,直言貝理雅的歷史定位將永遠難以走出伊戰的陰影。他說:「貝理雅定位的不幸在於,如果不是伊拉克,(在其治下)英國社會的驚人轉變和政府架構的改變將獲得更多承認。正因如此,他幾乎失去影響英國和歐洲政治的資格。」 伊戰「定義英外交安全政策」 另一方面,早在報告重新確認伊戰背後的諸多犯錯前,英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早已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英國智庫皇家聯合三軍研究院副總監查默斯(Malcolm Chalmers)直言,伊戰「定義了英國的安全政策」,「你可以將英國政策不情願派出地面部隊到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做法直接追溯到伊拉克的經驗」。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東北非項目副主管金寧蒙特(Jane Kinninmont)則稱,伊戰後最終找不到大殺傷力武器,大大加深公眾對軍事介入做法的懷疑,尤其不易相信標榜帶有人道目標的行動,這點亦促使英國處理中東問題時寧願與區內軍事力量合作,而非自己出手。 (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