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層政策不協調 阻港發圍
專家:明秋十九大方有轉機
從「權威人士」文章到近期中央領導層的言論,均顯示中央最高層寧忍受經濟增長低位橫行,也要推動改革以解決過去粗放式增長的弊端,但同時從年初仍重視「保增長」,到「權威人士」強調「促改革」,反映在明年底十九大換屆前,高層班子還存在政策方向不協調。在中國L形經濟及換屆前不明朗因素下,綜合3名香港經濟專家意見,短期內香港支柱產業前景令人擔憂,但長遠而言,只要抓住內地改革成功之機,香港仍有很多配合發展的機遇。明報記者 陳子凌 顧冷冰
外資大行瑞信董事總經理陳昌華便表示,內地L形經濟已定調,未來兩年將執行「微刺激」,確保GDP增長6.5%和人民幣兌美元維持6.5左右,但估計香港未來幾年也難有增長。第一,自由行萎縮,旅遊零售行業全面受壓,他認為自由行是香港經濟「毒瘤」,「好似吸毒上癮,要戒掉很困難」;第二,香港進出口佔GDP約2成,遠高於一般國家:「不少來自香港公司將內地利潤調來香港,未來內地經濟下滑,這筆數都會減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金融業受壓,現時恒指當中6成為中資股,內地經濟不景氣將影響香港新股上市以及財富管理行業發展。
從港府公布的GDP數據可見,跟內地旅客相關的服務輸出,及貨物出口數據最近數季不斷下跌(見上表)。
瑞信:難戒「自由行毒」 金融多中資股受壓
陳昌華指出,年初至今中國經濟政策頻密轉向,估計明年十九大換屆前都不會有重大改革,「一般而言第二屆政府操控能力更強,真正的改革可能要從那時才開始」。十九大料明年秋天召開,屆時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現屆7名常委中,除習近平與李克強,其餘5位均到退休年齡,故新人「入局」令人關注。
料中央以穩為主 「換屆前難有大改革」
瑞穗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則認為,作為開放性經濟體,香港經濟波動也受到全球環境影響,除了內地經濟走勢外,中港政治也是因素,因此如何處理好上述關係,會對香港長遠經濟關鍵。他亦認為,「權威人士」的話否定了一些政策傾向,不排除是領導層不同意見的公開化,惟未來風險關鍵在於改革成效,目前仍會以穩為主,但不宜過度悲觀,預計十九大後改革動作才有所加大。
「在改革的進程中間,一定有很多上上落落。」匯豐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認為,短期有波動不足懼,應更關注中國的經濟實力而非增速,以及香港經濟根基會否受動搖,在他眼中,這兩點都未有因中國經濟增長放慢而受到衝擊。
「中國改革目的是要從過去製造業粗放經濟,轉變為可長遠持續的服務型經濟,目前中國服務業佔GDP才51%,遠未及發達國家的70%比例;而服務型經濟體的GDP只會保持在3%至4%增長。」梁兆基認為,中國完成改革還得花上10年至20年,「所以現在6.5%的增速不算低,未來幾年可能還會下跌,也可能有反彈,但只要中國一直向服務型經濟改革,即GDP會漸漸去到4%左右發達國家水平,故長遠看並非L形,而是橫行線緩緩向下」。
匯豐:港需保法治機制 憂老齡化拖後腿
梁兆基又指改革很多都是新嘗試,不能保證百分百正確,「出現小失誤很合理,決策層也樂見,因可汲取經驗調整措施,重點是不要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因一旦發生可能會令改革失敗,香港也將受衝擊。」
而香港作為服務型經濟體,能夠在中國轉型過程中提供經驗,梁強調,未來10年都看不到內地有任何城市可以取代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只要香港的經濟「筋骨」,即健全機制、國際接軌、法治、人才等等沒受到傷害,就算中國經濟在放緩,也能夠從中獲得發展機遇;但唯一令他擔心是,老齡化問題可能會令香港的人才資源長遠走下坡,從而影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