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康文署轄下球場遭人炒賣牟利已非首次,傳媒先後於前年及去年發現,有人以團體名義租用大量硬地足球場再於網上放售;2013年4月,本報亦發現有人於網上放售原為免費的硬地足救場,並以郵票作收費代號,例如「每張場紙為30個本地郵票」,實際收取42元。 在2012年申訴專員公署因為收到大量投訴,主動調查發現,人造草足球場有多達三成時段遭人「炒賣」,並指出康文署涉及「九大漏洞」致問題不斷惡化。當年租場人士(炒家)可以成功賣出時段後故意缺席,買場者(用家)只要按時到達,逾時10分鐘便能免費候補取場,即俗稱「執雞」。康文署其後取消草地足球場「執雞」安排,以免租用者轉用場地。 康文署資料顯示,轄下38個人造草地足球場和43個天然草地足球場,去年的平均使用率分別達72% 及100%。浸大體育學系主任鍾伯光認為,場地太少始終是問題癥結,市民無法循正途租場,就會透過炒家租場,情G猶如買「黃牛票」。其實,康文署近年曾將一批天然草地球場改建為人造草地球場,去年遞交立法會文件顯示,第三代人造草地足球場每月可提供270節(每節90分鐘),為傳統草地足球場每月最多60節的4倍。 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則表示,人造草地球場無需每年關閉約兩個月養草,雖然提供場次是增多,但依然無法紓緩需求。他認為,現時不少人視足球為輕鬆的聯誼活動,故寧願光顧炒家租場,不想「跟隊」與陌生人競賽,擔心炒場現象在可見將來都難以杜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