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練,最想是運動員超越自己。」港乒總教練陳江華回流返港15年,訓練出曾奪奧運銀牌的「乒乓孖寶」,也帶領港隊贏盡亞運獎牌,乒乓人生看似圓滿,但他還有未圓的夢,就是培育「土炮」走上奧運頒獎台。看似是前路漫漫,但這個煉金士以身作則感染運動員,只要敢想、敢拚,才有夢想成真的一天。
文:鄭嘉慧 圖:林俊源
一個好教練,既要有豐富經驗,亦要懂得知人善任,甚至連人脈關係亦不可或缺,像單車隊總教練沈金康,借助與內地車壇關係,為港隊訓練搭橋鋪路。現時54歲的陳江華原是廣東隊代表,80年到香港發展,其後帶着同屬前港將的太太莫卡莎,與2名兒子舉家轉到德國參戰聯賽,同時與弟弟經營中餐館,相識遍佈中、港及歐洲。1999年,他在日本看過港隊比賽,便決心回流返港:「那次我應邀往日本觀戰,阿靜(李靜)、阿澤(高禮澤)等竟然在團體賽只得21名,看得我心很痛,於是2001年答應返港,借助體院資源,帶他們到歐洲闖蕩。」
帶港將赴歐闖蕩
時光倒流12年,回到雅典奧運乒乓球場上,「孖寶」李靜、高禮澤摘得銀牌,興奮相擁激情盡現,惟獨場邊的華哥表現得異常冷靜。12年轉眼過去,當年的男隊教練,在2012年帶領男團勇闖4強後,接替退休的惠鈞榮升總教練。回想那歷史時刻,個性爽直的他親自解畫:「開心!那時候當然開心,但我其實並不滿足,因為我心中一直想着2面獎牌。賽前我帶隊四出征戰爭取積分,當時兩對男雙排名高踞世界1、2位,另一對男雙(張珏/梁柱恩)都有力衝牌,可惜當時他們仍年輕,經驗不足下16強便止步。」
運動員渴求勝利,教練何嘗不是,看着徒弟踏上頒獎台,心裏還是很高興:「做教練,最想是運動員超越自己,就像阿靜、阿澤當年在國家隊不受重用,阿澤甚至在德國只打丙組聯賽,來港已是第二、三春,我與教練團卻能改造他們,成為奧運獎牌得主。這種成功感,不是當年開餐館可以找到的。」
說時洋洋得意,背後卻像是斷六親,華哥回流4年後,太太幾經考慮才帶着兒子返港,重新為他們找學校適應新生活。15年來,這名港乒掌舵人每次放假不超過7天,剩下的假期多得被體院多次提醒。
2個兒子長大成人,分別在攻讀碩士及在倫敦任職酒店業,這個自言慚愧的爸爸,仍在為港隊賣命:「以前我1年留港時間不超過3個月,現在轉任總教練,在港時間較多,但孩子都不需要我了,有時放假也只想靜靜在家,與朋友飲茶、聊天。」笑着說出這番話,聽得旁人也心酸,但華哥依然堅持下去,全因還有未圓的夢:「我一直以來的目標,就是培育土炮登上奧運頒獎台。我當運動員的時代沒資源,走了太多冤枉路,現在他們有體院支持,可以四出征戰,幸福得多,成就亦絕對不止於此。」
青訓初見成效 盼本土接班
8月里約熱內盧奧運前夕,「土炮」頻頻發威,黃鎮廷升上世界排名第9,年僅19歲的「小花」杜凱琹,最近更擊敗世界「一姐」劉詩雯。羅馬非一天建成,背後教練團絞盡腦汁,孕育土生小將,華哥亦不滿足於現狀:「有時大賽如奧運不止打技術,誰人能夠在高壓下發揮水準,才可得到最終勝利,心態正是小將的關鍵。現在青訓只是初見成效,今屆奧運我們會放眼在團體賽,目標最少8強,未來可以預見不斷有新血湧現,希望做到由本土球員接班,真正成為港隊台柱,衝擊大型賽事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