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天(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瘧疾日。這種由蚊子傳播的可致命疾病,2015年有2.14億宗病例,導致近44萬人死亡。雖然隨蚢w防和治療的改進,全球的新增個案已大幅減少,但對不少貧窮國家來說,瘧疾仍然是沉重的醫療負擔;加上近年在亞洲陸續出現耐藥性瘧疾病例,連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亦曾對此表示擔憂,可見要全面根除這種疾病,仍有漫漫長路。
瘧疾本可預防 死亡原可避免
瘧疾是可以預防、檢測和治療的,但在發展中國家往往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死亡。瘧疾在這些國家持續肆虐的原因,包括因恆常衝突令醫療制度崩潰、居住環境衛生情G惡劣,或未能及時檢測而延誤治療等。
2015年9月,非洲國家南蘇丹的城市本提烏(Bentiu)經歷了一場大型的瘧疾爆發。在高峰期,無國界醫生每周治療多達4000名瘧疾病人,並派出社區健康人員,在戰亂失所者聚居的營地協助抗疫。無國界醫生工作人員分成70組,每組帶荍傴蠕e藥物和營養治療食物,逐戶與家長交談,並尋找可能患上瘧疾的兒童,為他們治療。
為更有效對抗在南蘇丹和非洲其他國家的瘧疾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在2012年向非洲多國推薦「季節性瘧疾化學預防項目」(Seasonal Malaria Chemoprevention, SMC),即在雨季的瘧疾高峰期為兒童提供抗瘧疾藥物,及做各種防蚊的措施。無國界醫生在最近4年曾先後在乍得、馬里和尼日爾等地進行SMC項目,而布基納法索、岡比亞、塞內加爾和多哥等國家,亦已將SMC納入為國家抗瘧疾應對工作的重要部分。無國界醫生於尼日爾的副項目經理拉蒙解釋說﹕「SMC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但它是一項預防措施,可以和其他預防和治療方案相輔相成。」
耐藥瘧疾出現 恐成計時炸彈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治療,是至今最有效治療瘧疾的方法。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截至2015年2月,在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和越南均曾出現對青蒿素療法呈耐藥性的個案。
出現耐藥性與多重因素有關,例如病人無法獲得有質素的治療,被迫服用不合標準的藥物或者假藥;病人因藥價太貴或不知道要完成整個療程,而只服用小量藥物或中斷療程;又或是病人在未獲合適診斷的情G下服用抗瘧疾藥物,導致過量用藥等。2014年,無國界醫生在柬埔寨柏威夏省23條村莊初步調查,了解當地的耐藥性瘧疾情G,並展開包括主動檢測病例、健康推廣和以特定治療方案消除耐藥性瘧疾的項目。
值得留意的是,導致耐藥性個案出現的風險因素,同樣出現於瘧疾感染率更高的非洲地區。假如非洲地區日後出現耐藥性瘧疾,將令當地本已處於災難的情G再惡化。
要阻止或延遲耐藥性瘧疾的擴散,各國必須有更嚴格的預防和治療行動,改善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及定期監察藥物的效用。
■知多點
瘧疾與營養不良
瘧疾的病原體是瘧原蟲,透過蚊子叮咬傳染給人類,而積水有利蚊子滋生,因此瘧疾爆發的高峰期往往是雨季。病情不嚴重的瘧疾病人可以服藥治療;但假如患上併發症,例如貧血、低血壓和呼吸困難等,病人便需要作更深入的留院治療。此外,營養不良的兒童由於免疫力較低,因此比健康的兒童更容易患上嚴重瘧疾;而嚴重瘧疾令這些兒童的食慾更不振,削弱他們的健康,所以營養不良和瘧疾對兒童來說,可謂是難以擺脫的致命漩渦。
文﹕無國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