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教室﹕挑選訪談對象有技巧
【明報專訊】學生個案——受訪者能力不足、身分不當
〈小學生不懂綁鞋帶 港孩自理能力低〉
〈6歲港童大便後不懂自行用廁紙清潔〉
小美對上述傳媒報道甚感興趣,但看到弟弟自理能力不俗,並非傳媒所描述的「低能」,於是決定將題目定為「探討港孩自理能力偏低是普遍現象,還是傳媒炒作的結果」。要有效分析,小美必須找到港孩自理能力的「真象」。如果本港孩童自理能力高,「港孩自理能力偏低」就可能是傳媒摘取個別和極端例子,以誇張手法渲染出來的;反之,如果發現孩童自理能力偏低,就可以證明傳媒只是反映現實,並非炒作。
於是,她決定以問卷和訪問蒐集資料,訪問對象暫定為「3歲的幼兒班學生」、「身邊好友小勤」和「自己母親」,分別代表「當事人(港孩)」、「香港市民」、「家長」等持份者,以符合老師提出的「多角度」原則。再者,後兩者是熟人,訪問成功機率極大。然而,老師未有接納,還指出研究對象並不適合。
(見表)
小美聽罷老師的意見,恍然大悟,明白到選擇受訪者時必須留意以下原則︰
˙多元化︰訪問不同背景的人,如家長、社工、教師等,令研究更全面
˙正反兼顧︰訪問意見不同或立場有異的受訪者,力求客觀公正
˙注意受訪者特質︰留意受訪對象是否有能力作答、會否有主觀意見或情緒等
■訪問前後注意事項
經教師指引,小美作出以下研究設計:
訪問一︰育有6至14歲孩子的家長甲,其子女自理能力高
訪問二︰育有6至14歲孩子的家長乙,其子女自理能力低
訪問三︰訪問跟兒童有緊密接觸的小學教師
訪問四︰訪問身兼專家和跟兒童有緊密接觸的社區中心社工
決定訪談對象後,小美隨即詢問如何設定訪談題目。教師提出以下要點:
A. 訪問前
•做好準備,了解受訪者背景,針對受訪者的特質擬訂適切問題
•所擬題目必須切合「研究焦點」,集中就研究主題提問,以免離題
•參考文獻資料,找出有爭議或有待研究之處,加以提問
•如果訪問前已完成問卷調查,可就問卷結果向受訪者提問
B. 訪問過程
•隨機應變,因應受訪者答案加以追問或要求澄清,以取得更詳細和有用的資料
•有禮貌,若提問令人尷尬的問題,要小心提出、注意用詞
C. 訪問後
•明白受訪者或會受個人經歷或主觀意見所限
•結合問卷和文獻資料分析,互相引證和比較
文︰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