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專家:粵語應教則教 轉教學語言 學生3個月適應

[2016.03.08] 發表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林建平支持在中小學以普通話教授中文,該中心亦推出碩士課程培訓現職教師實踐普教中,但林建議對粵語「應用則用」,以粵語教授平仄及古詩文會更理想。(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以普通話教中文引起熱議,其中一個討論焦點是普教中會否影響學生講粵語,及古詩文用粵語讀較理想。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林建平認為,粵語在香港是強勢語言,九成人慣用粵語,不必擔心粵語會消失,就早前有家長不滿女兒接受普教中後將「魚蛋」說成「魚丸子」,他認為未必宜歸咎普教中,因中港台三地對用「丸子」還是「蛋」並沒嚴格界定,「粵語中也有豬肉丸、牛丸,難道要叫豬肉蛋、牛蛋?」他贊成用普教中,但認為不用迴避粵語,在教平仄及古詩文時,以粵語教學較理想。

林建平認為普通話屬現代漢語的口頭形式,與書面語「一紙兩面,高度結合」,不同於粵語書面語及口語有不同,故學生說話至下筆時不用再轉化。他又指中港台三地均以中文作為第一語言,但本港入大學公開試的中文科達標率較低,認為除考試制度繁複外,其中一個原因是授課語言,粵語口語與書面語不統一,導致中文水平有落差。

可粵語授課 普通話朗讀

林建平亦主張不用迴避或排斥粵語,應教則教,包括古詩文及平仄,用粵語教比用普通話好,教學中遇見易錯的粵語發音也應特別教正音。有指古人以粵語寫作,故以粵語朗讀古詩文更具韻味,林表示正確原因是現代粵語在1000多年前基本上定型,語音系統與中古漢語音系相近,保留了入聲韻尾,故以粵語朗讀更能體現出韻律美、平仄相對。至於現代詩,詩人多用通用語言(即內地的普通話及台灣的國語),故以普通話朗讀較好。

普通話會否不利學習中文及課堂討論?林認為使用新的教學語言必然有適應期,根據觀察及前線教師經驗,通常2至3個月之後學生便可自如討論及提問。他建議教師初期應教好拼音及發音,並重視朗讀,亦可通過中文拼音輸入法幫助學生掌握,之後的學習將較為順暢。個別學校擔心成效,他認為可彈性處理,例如剛升小的銜接階段,小學可先用粵教中,幾個月後學生適應小學,便可轉用普教中,此外教學時可結合粵語授課、普通話朗讀。

粵語強勢 客家話圍頭話才危

普教中惹熱議,林建平感嘆有時牽涉社會或政治層次的討論,並非學習本位。有意見擔心粵語會消失,他則認為在香港,社會普遍使用粵語,客家話、圍頭話等才是瀕危語言。至於香港沒有足夠教師推行普教中,他認為可通過教師培訓解決此問題,「始終焦點是如何教中文,普通話能力相對次要,達到普通話水平測試二級乙等便可」,現時中大也有普通話教育文學碩士學位課程,培訓在職中小學教師普教中,每年收生數十人。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