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員,總是能帶給你驚喜。」合作多年,蘇博士早與港將建立深厚感情,訪問時一臉嚴肅,但說起這班親密戰友,也禁不住流露自豪笑容,盛讚他們態度一流。 1996年,李麗珊摘下香港首面奧運金牌,在這之前,又有誰想過,香港這彈丸之地,能夠孕育出世界級選手?投身運動科學界多年,蘇博士見證珊珊在奧運奪金,「乒乓孖寶」摘銀,再有李慧詩歷史性在單車項目奪得銅牌。每次喜訊傳來,除了證明科學化訓練成效,也讓他讚嘆香港運動員的心態:「以前常聽人說,香港人不適合做運動員,『唔跑得,又唔出得力』,但你看近年港隊的成績,在田徑、長跑、風帆、乒乓等各個項目,不時都能奪牌而回。又以風帆為例,珊珊奪得奧運金牌,成績雖是後輩無法超越,但其實陳晞文等港隊,過去出戰世界級賽事,亦總能取得前列位置。」 港將苦練為興趣 幾辛苦都捱 先進的科學系統訓練,是運動員爭取佳績的一大助力,但最令蘇博士佩服的,還有港將的心態:「香港不像某些落後國家或地區,運動員要為生計而投身訓練,以成績換取金錢。港將很有天分,而且選擇投身體育的原因,都是以興趣為主,自我推動力很高,不論是多辛苦的訓練計劃,都以積極心態去完成,亦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心理狀態一直不錯。香港雖然地方細,人口少,但運動水平還可以繼續進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