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校園記者》:行文流暢 茶藝報道贏2月寫作獎
【明報專訊】環觀身邊的同學,校記陳曉筠發現大家仍有上茶樓吃點心、飲茶,但完全沒有人喜歡「茶藝」,故希望透過訪問顏奇香茶莊第二代傳人顏文正,深入了解茶背後的文化。其流暢文筆和嘗試精神,令報道贏得「2月寫作大獎」。
■得獎報道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要泡一壺好茶,選茗、擇水、烹茶技術和茶具藝術皆是關鍵。茶藝,不止講求茶的味道,更重泡茶者的修養。有茶莊傳人指出,本地茶莊面對昂貴租金,經營有難度,但近年不少年輕一代樂於參與茶藝興趣班,認為茶藝在本地仍然有望傳承。
茶藝仍有望傳承
適逢丙申猴年,荷里活廣場以稀世名茶「馬騮搣」作主題,把廣場佈置成「金猴獻瑞茶藝園」,展出顏奇香茶莊88年的茶牌、不同年代的茶餅和茶具,加深大眾對茶藝的認識。港九茶葉行商會有限公司副理事長、顏奇香茶莊第二代傳人顏文正笑稱,13歲被父親「欺騙」入行,從事茶藝。現在65歲的他從事茶莊已有52年,他自言是個「沒有學問的生意人」,但對自己也有要求,「不止是賣茶,而是造茶」。為確保茶葉上等,顏文正不惜深入茶山,探尋好茶。有些茶山沒有開拓道路,他更索性走在泥土上,為的都是茶莊的商譽。
泡出好茶 茶具關鍵
2008年,茶藝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顏文正表示,飲茶本是潮汕人家的日常活動,在大時大節,為客人斟茶也是必備的禮儀,可展示出對客人的尊重。要泡出好茶,茶葉質素及烹茶技巧很重要,茶具最為關鍵。茶壺可以帶出茶的香味、韻味,甚至可儲存茶葉的香氣。舊茶壺之所以價值連城,全因茶壺會愈泡愈「有功力」。
多喝多看 茶葉種類不難分
茶藝隨時代變化,顏文正承認不少年輕人覺得品茶「老套」,又嫌泡茶費時。不過,他認為學好茶藝不困難,只要多喝多看,茶葉種類並不難分。「普洱和鐵觀音不難辨別,和汽水一樣,未飲過的人才不能分辨當中的差異」,他提醒,學習茶藝必要「好學、心靜」;泡茶時要「專心」。稍有不留心,茶泡太久,會不好喝;就如燒糊了的飯,也不會好吃。
不過,香港近年租金上漲,香港的茶莊經營有一定難度。顏文正表示,本地現時的茶莊少於100間,茶莊只是小生意,難賺大錢;加上產茶大國中國近年急速發展,當地採茶工人收入相應提高,令茶葉價錢上升。茶葉商為保盈利,只好轉型走高檔路線,出售較昂貴的茶葉。不過綜觀茶藝在本地的發展,顏文正認為香港的茶樓仍然「人頭湧湧」,顯出港人對茶葉仍有需求,不會太擔憂茶藝的承傳問題。他近年也致力到中小學舉辦茶藝興趣班和茶藝比賽,希望提高青少年對茶藝的興趣及其個人修養。
■感想
採訪前要做好準備
陳曉筠(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中四,圖)報道行文流暢,既寫出受訪者故事,也道出現今本地茶莊的經營難處,求知精神值得一讚。但她笑稱,由於事前沒有「做好功課」蒐集茶葉的相關資料,訪問時竟問受訪者「茶葉能否室內培植?是否必須在茶園栽種?」等,令受訪者和自己非常尷尬。她反省過後,明白以後採訪前要做好準備,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得獎作品經編輯刪節】
文字整理:袁志敏
圖:校記提供
編輯:張天馨
■評語
可更深入
陳曉筠文筆不錯,但如能加入受訪者精警的直述句,同時多加追問,如本地茶莊轉走高檔路線、出售較昂貴的茶葉對茶莊本身有何影響;生意會否受打擊還是開拓另外的市場路線等,報道探討的層面就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