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漫談﹕河東獅吼
【明報專訊】網上不時有「野蠻女友」當眾教訓男友的短片,早年韓國有齣電影《我的野蠻女友》,香港同業見「野」思齊,也想找個「野蠻女友」的中國代表。著名的「河東獅」柳氏當仁不讓,登上大銀幕,於是就有了電影《我家有一隻河東獅》。
1.蘇東坡 調侃朋友畏妻
「河東獅吼」來自蘇東坡的詩。南宋名臣洪邁《容齋三筆》卷三記載:蘇軾被貶黃州,和老上司陳希亮的兒子陳慥(陳季常)交往甚密。陳慥自稱「龍丘居士」,喜歡鑽研佛學,也喜歡蓄養樂妓,出世入世兩不誤。陳太太柳氏卻出名悍妒,對丈夫管得很嚴。蘇軾寫了首詩給陳慥,其中幾句是取笑他的:「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東獅吼」典出於此。
柳姓的郡望是河東,蘇軾以「河東」借代柳氏。「獅子吼」是佛家語,蘇軾知道陳慥好談佛理,故意拿佛門典故來調侃他。
佛經尊稱釋迦牟尼為「人中師子」,《大智度論》:「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故名『人師子』。」「師子」即「獅子」,佛祖神威無畏,能降伏一切,與獅子無異,故稱「人中師子」。《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佛祖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普曜經•論降神品》也說:「譬如獅子吼,諸小蟲怖懼。」想來陳太太發威時,大有「唯我獨尊」的氣勢,而陳慥也當怖懼如小蟲。
2.獅子古稱﹕師子、狻猊
中國本來沒有獅子,古代文字最初也沒有「獅」字。獅子古稱「狻麑」(粵音宣危),《爾雅•釋獸》上說:「狻麑,如(圖文1)貓,食虎豹。」「(圖文2)貓」解淺毛虎,東晉文學家郭璞說「狻麑」就是來自西域的獅子。「狻麑」後來也寫作「狻猊」,《水滸傳》有個「火眼狻猊」(解紅眼獅子)鄧飛,書中說鄧飛「多餐人肉雙睛赤」,其紅眼睛原來是吃人肉吃出來的,確實有如禽獸。
上博楚簡《三德》篇有「(圖文3)食虎」,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說「(圖文3)」就是「狻猊」。這大概是目前可見「狻猊」最早的寫法。
為什麼獅子叫「狻猊」?眾說紛紜,有的說源自梵語(圖文4),有的說源自波斯語(圖文5),有的則說源自于闐塞語sarau的衍生詞。總之,「狻猊」是外來詞。
到了東漢,又有「師子」這個名稱。《漢書•西域傳》提到烏弋山離國有「師子」,《後漢書》也有月氏、安息、疏勒等國向漢朝進貢「師子」的記錄。「師子」也是音譯,很可能同樣源自梵語si?ha,或吐火羅方言?i?ak。
「師子」似乎還有個名稱,叫「虓」(粵音敲)。《說文解字》上說:「虓,虎鳴也。一曰師子。洈磥E聲。」「虓」是虎叫聲,「虓」、「嘯」聲音差不多,中國語言文字學家馬敘倫說「虎虓」即今天所說的「虎嘯」。虎發威則嘯,獅發威則吼,「虓」應當是獅虎叫聲,不一定是獅子的別稱。
3.獅本義﹕豬狗一胎生二子
「獅」字原本和「師子」沒有關係,《爾雅•釋獸》:「豕生三豵,二師,一特」;《爾雅•釋畜》:「犬生三猣,二師,一玂」。在古代,一胎生二子的豬、狗稱為「師」,受「猣」、「玂」等字影響,「師」後來也加「犬」旁,寫作「獅」。宋代《廣韻》、《集韻》、《類篇》所收的「獅」字,都解釋為「犬生二子」,而不是猛獸「師子」。
自漢以後,「師子」在中國落地生根,漸漸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師子」一詞使用率愈來愈高,借假字「師」慢慢寫成形聲字「獅」,也多了個「犬」旁。於是和「犬生二子」的「獅」字相混,最終甚至取代了「犬生二子」這個義項。
文:洪若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