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發展商及村民三方角力,卻令當地生態受難。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表示,沙螺洞主要有兩種螢火蟲出沒,當中以「邊褐端黑螢」較常見,除沙螺洞以外,本港多個地區亦錄得該種螢火蟲出沒;另一種則是罕有的「黃頭脈翅螢」,於本港只在沙螺洞及梧桐寨出沒,而沙螺洞近期改種油菜花的範圍,正是黃頭脈翅螢出沒的地方,由於該種螢火蟲的飛行能力較弱,若其棲息地遭破壞,極有可能整個族群消失。 沙螺洞「蜻蜓天堂」 種類僅次米埔 饒戈說,黃頭脈翅螢於1995年在台灣最先發現,後來亦在香港找到,至今全球未有其他地方錄得該物種出沒。他指一般在2月份,該種螢火蟲的幼蟲會在濕潤的泥土下活動,以軟體生物為食糧,約5月會蛻變為成蟲,但現時濕地上覆蓋了建築廢料,又種了菜心及油菜花,生境翻天覆地改變。他評估到今年夏季,該種螢火蟲的數量很大可能大減,甚至完全消失。 另外,沙螺洞亦同時被譽為「蜻蜓天堂」,錄得72種蜻蜓,佔全港64%,為本港12幅「具高度生態價值的土地」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米埔。政府於2004年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希望透過公營私合作計劃,令高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同時得到發展和保育,但名單上12個項目至今未有一個完全實現。饒戈認為政府早應檢討計劃成效,若認為公私營合作不可行,應嘗試推行其他方案,例如參考活化歷史建築方式,以換地形式容許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