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衣回流 鬥個性不鬥廉
【明報專訊】本港製衣業曾盛極一時,然而80年代工廠北移,行業逐漸式微。近年有廠商因內地生產成本上漲,部分工序已搬回香港,並伙拍本地設計師,配合時裝科技發展,重新打造「香港製造」品牌,呼應創科局提出的「再工業化」政策。
40多歲的張益麟於1996年創立公司,主力生產「價錢平、換款快」的速食時裝(Fast Fashion),客戶包括I.T及Zara等國際品牌。當時公司於內地設多間廠房,但近年受生產成本上升影響,利潤漸見萎縮,遂計劃轉移生產基地。
1分鐘數碼打印圖案
張益麟曾到東南亞考察,認為當地生產成本亦會因大批廠家湧入而搶高,最終或成內地翻版。他決定將部分工序搬回香港,並創立分公司,轉攻小規模及個性化生產,配合數碼及3D打印等科技,加快生產程序,另外亦聘近百名退休車衣女工,冀利用她們的技術重新打造「香港製造」品牌(另見稿)。
創科局成立後大力推動「再工業化」,並預留20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張益麟認為政府要成功推動「再工業化」,增撥更多土地及資金固然重要,但應避免淪為地產項目,「好似活化工廈咁,只係大地產商用褶d商場零售」。他又指本港應利用科技發展高增值產業,「大批量生產已經行唔通,無可能同大陸鬥平。但大陸連Instagram、facebook都block(封鎖)驉A搞創意、個性化麊韃●N唔及香港」。
盼荃灣成香港東大門
去年張耗資3億元購入荃灣工廈4層共8萬平方呎單位,設置工場及創業中心,並投資過千萬元添置機器,包括花600多萬元與以色列科技公司研發兩台數碼打印機。客戶只要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將圖片傳送至公司後,一分鐘內就可利用數碼打印機將圖案印製到衣服上,「用傳統絲網印,每隻色都要整一個絲網,每印完一隻色又要風乾,最快都要幾個鐘頭」。更利用3D打印等技術,極速製造眼鏡框、鈕扣和手機殼等,度身打造獨特款式。
張益麟計劃5月於工場旁設立創業中心,免費讓年輕設計師進駐,協助配對投資者及製造產品,「香港後生仔鼣郱N好犀利,但用傳統技術整衫,淨係打板費都要2000、3000蚊,數碼印刷百幾蚊就得,咁就可以印多幾個板搵客」。
他說本港知識產權保障充足,資金自由流動,加上每年亦有大量設計人才畢業,絕對有能力重新打造香港時裝金漆招牌。其公司位處荃灣柴灣角工業區,鄰近即將活化成時裝設計師培育中心的南豐紗廠,他相信屆時可發揮協同效應,建立整條服裝產業鏈,令荃灣成為港版「東大門」。
明報記者 賴嘉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