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 答題指引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一國兩制名存實亡?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全球化、現代中國
˙顧問教師﹕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 劉錦輝
◆學習目標
知識
1. 了解一國兩制的意義
2. 認識基本法賦予的權利
3. 辨識香港人在社會、政治上的訴求
技能
1. 比較中港兩地制度的差異
2. 評估未來中港關係的走勢
3. 將事件與其他中港矛盾新聞融會貫通
態度及價值觀
1. 欣賞不同持份者的差異觀點
2. 珍惜及維護現有的公民權利
3. 重視法治
◆資料回應題
1. 參考資料B,解釋資料A漫畫的信息。
這類參考型題目,同學可謂十分熟悉。通常此類題目並非長題目,所以篇幅不用像8分題般詳盡。個別同學將資料B詳細解釋一次,才發現未處理資料A,明顯不了解題目要求﹕資料B只是提供一些「貼士」,重點在解釋資料A的信息。
資料B指銅鑼灣書店共5名成員相繼失蹤,特別是不知道李波如何離開香港,如何規避香港的出入境部門;但內地官方《環球時報》社評卻指出全世界都有隱藏的「強力部門」規避法律以達到目的。資料A漫畫諷刺內地執法部門,倘若真的有此「強力部門」辦事處,定必十分秘密(門外持槍戒備),而此部門的「規避」工作,就像在辦事處內將《基本法》文件碎掉,破壞當地法律。漫畫的整體信息就是若規避離境事件屬實,《基本法》所載的法律程序與法治精神將蕩然無存。
2. 參考資料,討論資料A漫畫所指事件,可能引起的社會爭議。
爭議題目不難處理,但同學通常在用語方面未能展示「爭議」,即在哪方面、哪層面出現爭議;涉及哪些人、事件或原則;有哪些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等。
答題方向舉隅﹕
信心方面﹕事件可能引起香港市民對言論自由能否受保障的擔憂。香港的言論、出版自由受《基本法》保障,批評內地政權的「禁書」亦在港出版多年,大體相安無事。但李波事件令人懷疑這些自由是否受威脅,特別是香港市民未來能否繼續對不同政權發表意見,或是出席內地不鼓勵的聚會(如六四晚會),整體自由空間是否在收窄。
法律方面﹕事件可能引起社會討論一國兩制是否正被破壞。社會上有懷疑內地執法人員來港拘捕李波,如事件屬實,即明顯違反一國兩制的精神,以及《基本法》中出入境事務屬香港自治範圍、內地政府人員不可來港執法的條文。基本法尚有很多類似界定中港關係界線的條文,事件亦令社會擔憂內地在未來會否繼續侵犯香港的高度自治角色。
◆延伸回應題
3.「要提升香港青年的國民身分認同感,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尊重一國兩制是最關鍵因素。」你多大程度上同意此說?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最」的比較型題目,同學都不會陌生。特別提示同學,題目所設的資料中,資料C若尚未使用,在全題目最後一部分應加以分析運用。題目通常不會提供額外、沒有用的資料。另外,題目強調「因素」,所以同學如何宏觀地歸納觀點亦是重點。
「認同」的觀點﹕
同學可能會認同,香港回歸既成事實,如內地能尊重一國兩制,給予香港人在法律所保障的空間,會使青年感到內地重視香港,亦能維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對內地政府的信用及權威評價會提高,有助建立國民身分認同感。參考資料C,「香港人」身分的平均分(8.3至8.5分)比「中國人」為高(3.8至5.2分),亦有差不多70%青年認為內地嘗試主控香港的管治,這些都顯示青年對內地政府不信任。這些青年認為自身地區的身分受尊重是基礎,在這之上才能建立國民身分認同。
「不認同」的觀點﹕
不認同的同學可能會舉出「國民榮譽」因素,即國家在不同的領域中獲獎,例如成功舉辦奧運會、航天科技躍進等,國際上的評價亦提升。青少年希望提升自尊及自我評價,而認同一個國際上愈來愈高評價的「中國人」身分則有助達到此目的,所以這亦是十分關鍵的因素。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160128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