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歷史建築評級 古諮委員倡1975年為界
【明報專訊】古物諮詢委員會即將完成確認戰前1444幢歷史建築評級,並於昨日召開集思會,探討擴展至為1950年代戰後建築全面評級的可行性。據悉,會上有委員提議以1975年為界,意味評級範圍涵蓋1950年至1975年落成的歷史建築,認為此時期的建築採用花崗岩等建材,反映該階段的現代化建築元素。古諮會主席林筱魯認為,有必要探討如何全面為戰後建築評級,包括評級準則、劃界等。
本報昨報道,具特色的戰後建築北角皇都戲院正面臨財團收購,有民間團體憂慮戲院在獲評級前已難逃清拆命運。目前古諮會接納由市民提出戰後建築作檢視,評估有否必要獲評級,但進度緩慢,清單上200多幢戰後建築,已審視僅約一半。
不少用花崗岩具特色
古物諮詢委員會昨召開集思會,當中觸及如何擴展至為戰後建築全面評級,據悉會上有委員提出以1975年為界,全面評估1950年至1975年的戰後建築,認為該階段不少教會、學校的設計都甚有特色,加上建築已逾50年樓齡,不少採用花崗岩為建材,反映當時身處經濟起飛前的現代建築特色。
古諮會主席林筱魯回覆指出,「看不到可以不理會(戰後建築)」的理由,但落實前須商榷不少細節,「是否2015年的樓宇都看看需否評級?檢視戰前建築評級的那把尺或者都需調整,因為戰前、戰後建築的歷史價值不一。」
陳茂波:爭取資源成立歷史建築基金
發展局長陳茂波亦有出席集思會,會後政府公布正式接納古諮會本年初的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檢討報告建議,陳茂波在會上向古諮會委員表示,對於古諮會建議以行政方式成立歷史建築基金,支援公眾教育及宣傳,政府會繼續爭取資源成立,並已於古蹟辦成立工作隊伍,為受威脅或有觀賞價值的歷史建築進行立體掃描「留底」,作為擬設立的歷史建築資料庫庫藏,待立體掃描有一定數量,便可公開庫藏供公眾觀賞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