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歧視 康復者躲廁所服藥 躁鬱過來人冀社會瓞陓
【明報專訊】近期接連發生涉精神病患者傷人案件,有精神病患康復者表示,每當有這類事故發生,患者及康復者都會面對很多的歧視眼光。精神病康復者鄧若霞(Grace)現時向同路人提供輔導支援,發現不少康復者不敢公開病情,有康復者甚至要躲進公司的廁所服藥、遭公司同事直接取笑為「癲婆」等,呼籲社會應撕去標籤,讓患者勇敢面對病情,接納康復者融入社區。
「精神病患者傷人可能一年得幾宗,但自殺一個月有幾十宗!」現於新生精神康復會工作的精神病康復者Grace慨嘆。她希望,社會關注患者及康復者的自殘情G,不要作歧視行徑,以便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病情及康復路。
工作壓力大患病 曾街上亂罵人
現年34歲曾任小學教師的Grace回想,她於2008年曾因工作壓力患上抑鬱躁狂症,無法工作。辭工後,她曾終日躲在家「成日想死,不知為何生存」,又曾逃避及拒承認患病。她表示,當年病情惡化變得暴躁,經常大吵大鬧,自言自語及胡亂在街上罵人,「只想大聲表達個人感受,完全無諗過傷害人」。
Grace在朋友支持下,到醫院接受治療,住院11月後康復,初期不敢於公眾地方服藥,「驚其他人知道我是精神病康復者,會被歧視」,幸獲社工鼓勵她放下心魔。Grace在協助同路人期間,發現很多康復者遭歧視,如被同事取笑為「癲婆」等;有病友不敢向公司表明是精神病康復者,要鬼祟服藥,甚至為此躲進廁所,或欺騙同事是服減肥藥。Grace指出,康復者定時服藥是預防病發,冀社會放下歧視,體諒精神病患者。
專家﹕患者自殘多於傷人
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指出,過去調查顯示約有21萬精神病患者重投社區活動,巿民不要過分擔心,因社會標籤令患者諱疾忌醫。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表示,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比一般人稍高,但最常見的是自殺和自殘,即使襲擊也多是傷害家人,因容易與照顧者生矛盾,甚少襲擊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