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手記﹕吃一口鄉愁──澳洲「Dim Sim」
【明報專訊】萬聖節剛過,大家有否扮鬼扮馬,或到主題樂園的鬼屋被鬼「嚇餐飽」?萬聖節在香港的「入鄉隨俗」,呈現出通識科全球化單元下「全球在地化」的現象。不少西方文化透過殖民地統治或文化入侵,與本地文化融合成為新的文化。
小記喜歡留意中國文化融入其他國家的情G。早前到澳洲旅行,當地作為昔日的英國殖民地,英國色彩仍甚濃烈,建築物、街道與公園名稱都見昔日大英帝國的影子。喜歡窮遊的小記某天在墨爾本街頭閒逛,想找便宜又好吃的東西果腹。隨意走進路邊一家餐館,看到食物櫃中放的又是常見的pizza、炸魚塊和薯條,心中正納悶之際,突然看到一塊奇怪的食物—一個貌似燒賣、用油炸的包子。外籍店員告訴小記這小吃名為「Dim Sim」,還反問小記﹕「不就是你們中國的食物嗎?」雖然小記對「Dim Sim」真的聞所未聞,但還是富有冒險精神地買了一塊來吃,口感有點像隔夜的炸鍋貼。
華人淘金熱 棄舊金山「轉戰」墨爾本
後來和當地華人閒聊,才知道這種小吃背後的華人血淚史。約在1850年代,大批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彼邦,只希望能撿到黃金一夜致富,是為「淘金熱」。
你可能知道美國三藩市別名為「舊金山」,而「新金山」正是澳洲墨爾本。當時有不少中國人眼見美國的金已所剩無幾,以為黃金夢碎。後來有消息指墨爾本發現金礦,希望淘金的華人只好轉移陣地,一窩蜂來到墨爾本博一博,當中不少更是廣東人。
澳洲當時仍為英國殖民地,華人吃不慣澳洲的食物,自己動手烹調中國食物一解鄉愁,點心是其中一種。澳洲白人對這種來自中國的食物十分好奇,一吃愛上,但並未在白人社會流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當地任職廚師的澳籍華人William Wing Young統一食譜,用西方的烹調手法來炮製中式的點心,更大規模生產,成為「Dim Sim」。
真想不到只是一件小吃背後有段這樣的故事,下次到外地旅行,同學也不妨多留意身邊事物,可能會有意外驚喜呢!
文﹕因
■「明報•教育」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mingpao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