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後院活化「縮水」 億元建公園 剔走特色紙廠
【明報專訊】古諮會今日討論牛棚被荒廢多年的後方用地活化方案,建築署及九龍城區議會建議利用政府的一次性1億元撥款活化作「遺蹟公園」。本報翻查去年初的區議會文件,發現活化方案「縮水」,剔出了曾在1970年代安置牛的紙廠,區議會在文件曾引述建築署形容,紙廠遺蹟與上面的「磚牆樹」最具特色。發展局、建築署及九龍城民政事務處承認,因預算所限未能全面活化牛棚後方,目前對紙廠未有長遠發展計劃。
記者翻查去年1月的九龍城區議會文件,內文引述建築署建議,獲評二級歷史建築的牛棚後方用地,計劃發展為3區,包括「紙廠區」、混凝土柱區組成的「中庭區」,以及建於1950年代的紅磚柱組成「磚柱區」,更形容紙廠區最具特色;其中紙廠遺[與磚牆樹可發展成旅遊景點及多用途場地,推廣文化藝術。惟根據最新的方案,紙廠已遭剔除,只剩下提供休憩地方的中庭區,以及保留餵飼槽的磚柱區,其中磚柱以新鋼架穩固,並安放升高了的木地台作步道,冀打造成遺[公園。
區會已通過方案
發展局、建築署及九龍城民政事務處聯合回覆本報時承認,因預算所限令牛棚後方未能全面活化,並指已於九龍城區議會的工作小組通過現時發展範圍,至今對紙廠區、藝術村等牛棚地方未有任何長遠發展計劃(見另稿),待今次項目落實後再作檢視。
去年區議會5月的文件進一步透露,建築署曾建議區議會向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申請額外最多4000萬元捐助,活化整幅用地,最終因後方用地活化後交由康文署管理,不符由有相關經驗非牟利團體管理的申請條件而擱置。
區議員:建築「太爛」增成本
對於1億元只足以活化成公園,民協九龍城區議員楊振宇曾到牛棚後方視察,指該處建築「太爛」,涉及安全問題,「已盡量壓低顧問費」。他透露,不少民間團體對活化紙廠有意見,成為阻力,在資金不足下,決定先活化中庭區及磚柱區。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紙廠區歷史價值較低,「全面保育是最好,但保育從來是『睇R食飯』」,期望紙廠日後活化成展覽場地。
一直關注本港保育問題的立法會議員陳家洛認為,保育最重要是「原汁原味」,擔心紙廠的活化會不了了之,「除茠近的規劃不斷改變,日後可能覺得(紙廠)毋須保留」。
明報記者 岑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