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號復活和中美日角力
2015年8月27日,在《海軍進行曲》的伴奏下,日本海上自衛隊第4艘直升機航空母艦「出雲」級2號艦正式下水,取名「加賀」(Kaga,DDH184), 與二戰時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同名。「加賀」號在二戰時曾參與對中國沿海的轟炸,1942年在中途島海戰遭美國艦載機圍攻,葬身太平洋。在中國9月3日抗戰閱兵前夕,日本讓這樣一艘軍艦下水,難免令中國輿論懷疑。
「加賀」號二戰曾參與對華轟炸
國際關係學者Robert Jervis曾在其著作System Effects: Complexit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談到一個有趣的概念,即國家的對外行為同時含有故意和非故意效應(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決策者必須同時考慮兩個效應對他國行為和整個系統的影響。在國際政治的互動中,非故意效應往往令國家之間出現誤解誤判,令形勢發展出乎決策初始動機的預料之外。
回顧10多年來中日之間互動,非故意事件可謂不少,卻不大被人留意。2005年10月17日,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這個日子是靖國神社秋季大典的開始。但在中國,當日正好是中國宇航員楊利偉返回地球之日,小泉參拜後頓時令中國輿論懷疑日本是否正借機挑撥。又如,在日本,如果詢問7月7日是什麼日子,最多的回答是七夕節,很少有日本人會想起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然而,2012年,時任日本民主黨首相野田佳彥就是在7月7日這個日子在沖繩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事後幾年,日本國內批評民主黨政權缺乏外交敏感度,選擇在這樣的時間點公布國有化刺激了中國。另外,2013年12月26日安倍參拜靖國,也正好撞上了毛澤東誕生120周年,等等,類似事件巧合不斷。
對此,有日本學者還在時事雜誌上撰文,特意列出對中國來說的敏感日子(如9月18日),供對中國事務不敏感的日本人參考。本次「加賀」號在9月3日抗戰勝利前夕下水,相信其擇日是依照內部既定竣工程序,未必和挑撥中國有關。
日常有「無意中挑釁」中國行為
然而從宏觀歷史發展來看,「加賀」的復活是日本近年銳意發展兩棲海軍的結果。日本海軍刊物《J-Ships》和《世界的艦船》最近幾年不約而同地多次組稿探討日本的島嶼防衛戰略,預防中國攻佔釣魚島的意味濃厚。
該類文章指出,日本應組建兩棲艦隊加強離島防禦,並考慮引進美國海軍陸戰隊專用的兩棲攻擊艦。到明年,以四艘直升機航母(「日向」、「伊勢」、「出雲」、「加賀」)和三艘改裝完畢的兩棲運輸艦(「大隅、「下北」、「國東」)為平台,配合即將從美國引進的第五代F-35艦載垂直起降戰鬥機,V-22魚鷹運輸機,AAV7兩棲戰車和擅長島嶼作戰的九州兩棲特種部隊「西部方面普通科聯隊」(簡稱西普聯),日本將完成構築一套立體的海陸空釣魚島防禦體系。
美主日從 「護衛艦」輔助防華
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加賀」號和當年的意義已完全不同。1930年代的「加賀」,是日本帝國海軍航空艦隊中屈指可數的3萬噸級正規航空母艦,配備艦載機90架,用來在廣闊的太平洋和美軍進行艦隊會戰。
如今,包括「加賀」在內的四艘直升機航母(日方卻仍稱之為護衛艦)都作為美國在西太平洋防範中國的輔助力量存在,專攻反潛,每艦最多搭載10多架反潛直升機。
艦隊的遠程對海對陸攻擊任務,則完全託付給美國第七艦隊了(今年10月,以加州聖迭戈為母港的美國核動力航母「列根」號將接替「華盛頓」號移防橫須賀)。
筆者在橫須賀參觀時曾親眼目睹「加賀」的姐妹艦「出雲」號,其巨大的船身勉強停靠在基地碼頭。
軍港支援不足 日難繼續建巨艦
據當地導遊介紹,在海自四大基地(橫須賀、佐世保、舞鶴、吳)中,日本目前只有橫須賀能夠容納「出雲」這樣的大艦,其他軍港的後勤支援均力不從心。日本要繼續建造巨艦發展美國那種攻防兼備的遠洋海軍,困難尚大。
今年5月,安倍訪美後不久,美國《星條旗報》(Star and Stripes)即報道,雖然日本國會尚未通過相關安全法案,美國國防部在制訂2016年國防計劃時就已將自衛隊能夠行使集體自衛權作為其預算制訂的前提。如今的日本軍事力量,早已融入美國軍事體系,被美國軍方視為防範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賀」復活的現實意義,必須在中國崛起和「美主日從」的同盟結構下來加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