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中醫研究 濕疹九成因脾虛 夏天易病發
【明報專訊】不少濕疹患者看西醫後一旦停藥常會復發,唯有改向中醫求診。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分析了過去3年共539個濕疹病例,發現當中近九成人消化系統不良致脾虛,三成人則受壓力或情緒問題致肝鬱,令內分泌失調及皮膚抵抗力弱誘發濕疹。患者平均治療兩個月,八成人對症下藥後濕疹問題有改善。中醫師指出,天熱多汗易加重濕疹病情,提醒患者多穿棉質及通爽衣物,並要勤抹汗。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轄下3間中醫診所共539宗濕疹病例,他們年齡介乎1至83歲,以18至49歲組別最多,佔整體62.5%(539人),其中八成人患慢性濕疹,即長有肥厚粗糙的濕瘡,並經常反覆發作及瘙癢;他們接受中醫治療期間並無服類固醇、抗過敏藥或抗生素等西藥。
用藥兩個月 八成患者情G改善
分析結果發現,88.9%患者有脾虛徵狀,即腸胃等消化系統失調,亦有34.1%血瘀,即血液循環受影響;32.7%人肝鬱,主要表現有煩躁、緊張、憂慮及激動等,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人體新陳代謝及內分泌失調,易誘發濕疹。
負責有關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首席講師兼臨H部副主任黃霏莉指出,濕疹有不同種類,須對症下藥,如脾虛者可用黃、山藥等藥材健脾,肝鬱者則用白芍、川芎等,血瘀者可用丹參活血,苦參則去濕止痕,小部分患者要靠針灸及中藥藥膏輔助。
整體患者平均求診時間約兩個月,即看病7次、每次服7劑藥,約23.6%患者濕疹消退痊癒,另有57.7%患者病情好轉,總計逾八成人對中醫治療有效。
黃霏莉解釋,香港濕疹病人大多看西醫,往往停藥後很快復發,長久演變成慢性濕疹,因此改向中醫求診。濕疹患者多數具過敏體質,皮膚敏感、脾胃功能差或壓力過大也會誘發濕疹,故此病難「斷根」,只能靠調理身體令病情受控,減少復發風險。
天熱宜穿棉質白色衣物 勤抹汗
至於近日天氣轉熱,黃醫師指天熱多汗會「困脾」,即水分難正常排出體外,積聚於皮膚而加重濕疹病情,故近日求疹患者亦比平日多。她建議患者平日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天熱時多穿棉質及白色衣物,免受化學纖維及深色衣物染料刺激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