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85克魚肉
每天食用半杯豆
12大長壽飲食習慣
為了尋找健康長壽的秘訣,美國長壽研究專家丹#巴特納研究了世界上的長壽區域,那裡的老人能活到很高的年齡並且仍然活力四射。下面為大家總結出這些長壽區居民的12種飲食習慣,不妨從今天起就開始嘗試吧。
1. 95%食物來自於植物
全粒穀物和豆類在長壽老人的飲食中占很大比重,他們還食用大量的應季蔬菜,並把多餘的蔬菜醃制或風乾,留在冬季食用。研究表明,最有益於長壽的食物就是綠葉蔬菜,與不食用青菜的同齡人相比,每天食用1盤蔬菜的成年人在未來四年內,死亡風險會減半。
2. 每周吃肉不超過兩次
大部分長壽家庭都節制吃肉,要麼把它當作配菜,要麼用來給別的菜調味。他們每個月只吃五次肉,每次不超過2盎司(約57克,相當於一副撲克牌的大小)。他們更喜歡食用家庭農場養殖的雞肉、羊肉或豬肉,這些動物大多自由覓食,體內含有更多歐米伽-3的脂肪酸。
3. 每天吃85克魚肉
魚肉在長壽老人的日常飲食中最常見。多數情況下,吃海藻生長的魚肉品質最佳,如沙丁魚、三文魚和黃花魚,它們較少接觸到高濃度的汞和其他有害化學物質。
4. 每周吃三個雞蛋
長壽區的人一次只吃一個雞蛋,絕不多吃。他們或是把煎蛋捲入玉米薄餅,或者煮熟用來做湯,也與其他果蔬和全粒穀物一起食用。
5. 每天食用半杯豆
豆類食品(黑豆、黃豆和扁豆等)是長壽區人群飲食最重要的部分。豆類由21%的蛋白質、77%的複雜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脂肪構成,是膳食纖維的極佳來源。豆類含有大量的維他命和礦物質,營養價值高於很多食物。
6. 食用全麥麵包
麵包是長壽區人們的主食,但成分和一般的麵包不同。它由多種穀物製成,包括小麥、黑麥和大麥;每種成分都含有多種營養素和大量的膳食纖維;有助消化,而且升糖指數較低。
7. 減少糖食用量
長壽區的居民食用糖的量只有現代人的1/5,他們通常每周只吃2至3次餅乾、糖果和烘烤食品。百歲老人一般只在喝茶時放點蜂蜜,或是在慶祝場合吃少許甜點。
8. 每天吃兩把堅果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通過3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與不食用堅果的人相比,食用堅果的人其死亡率會低20%。其他研究表明,含有堅果的飲食能將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20%,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9. 增加水的攝入量
每天要保證喝7杯水,體內水分充足能降低血液凝塊的風險。
10. 只喝紅葡萄酒
長壽區域的居民每天會飲1至3杯葡萄酒,後者有助於人體系統吸收植物性抗氧化劑,少量飲用可以減輕壓力,促進整體健康。
11. 常喝綠茶和咖啡
綠茶有抗炎特性,飲用綠茶能降低人們患上心臟病和一些癌症的風險。還有研究表明,適量飲用咖啡的人,其老年癡呆症和帕金森症的發病率較低。
12. 多種食物搭配吃
如果擔心無法從植物食物中獲取充足的蛋白質,解決辦法是把豆類、穀物、堅果和蔬菜搭配起來食用,它們聯合起來能提供人體無法合成的所有必需氨基酸。
-----------------
夏季多運動
有助釋出體內濕氣
生活方式不健康,濕邪就容易入侵。它無孔不入,而且從來不孤軍作戰,總要與體外的邪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濕氣遇寒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
如何判斷我們身體裡是否有濕? 看看是否收到身體發出的5個求救信號,就能做出判斷:
1. 總覺得身體沉重,渾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鉛;
2. 滿面油光,毛孔粗大;
3. 舌苔很厚;
4. 大便黏膩,馬桶總沖不乾淨;
5. 體型肥胖,大腹便便。
以上這些信號都與濕邪的特點有關。濕性重濁,所以感受濕邪後,會覺得全身非常沉重,好像被什麼東西捆住一樣,不清爽。又因濕性趨下,容易侵犯人體下部,故雙腿沉重尤為明顯。濕性黏滯,停滯於大腸,則大便總是很黏膩。
濕邪已經成為絕大多數疑難雜症和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人之所以會感受濕邪,跟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也就是後天修為毀壞了我們的體質:
一是「病從口入」,飲食結構不合理,攝入了過多的高熱量食品,譬如洋速食、油炸食品、含糖飲料、酗酒等,且三餐分配不合理,晚餐過於豐盛。
二是體力活動明顯不足,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坐著,上班坐在桌前,下班以車代步。很多人常說「我一天到晚都很忙,哪有時間去鍛煉」。殊不知,騰不出時間鍛煉的人,早晚要騰出時間看病。
三是人和大自然越來越疏離,尤其是夏天空調的使用,對我們的身體非常不利。夏天出汗本是一個散濕的重要途徑,可一進到空調房間,汗給收了,該出的汗出不來,該消耗的消耗不掉,身體裡勢必堆滿了垃圾,堆滿了濕邪。此外,有些年輕人覺得淋著雨漫步是件非常浪漫的事,不經意間濕邪也會入侵。
怎樣才能讓身體遠離濕邪?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後,在飲食的認識上存在很多誤區,認為每天大魚大肉才是富足的標誌,其實,這是不符合中國人體質的。所以,要防濕邪,首先飲食結構應以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可常喝薏米紅豆粥健脾利濕;其次,身體越懶越要動,以利於祛除濕邪;再次,夏天別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間,要適量出汗,給濕邪以出路;最後,避免淋雨和趟水,不讓濕邪乘虛而入。
-------------------------
脖子粗
更易患代謝綜合徵
保加利亞索菲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測量肥胖症患者的頸圍比光測腰圍,對評價他們患代謝綜合徵的風險更有價值。
研究者從肥胖症專科門診中選取了138名患者,測量了他們的身高、體重、頸圍和腰圍。這些患者的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在30以上,大部分人患有前期糖尿病,還有87%的人患有代謝綜合徵。他們的平均腰圍為108釐米,平均頸圍為39釐米。分析結果顯示:女性肥胖症患者頸圍的下限大於36釐米、男性肥胖症患者的頸圍下限大於39釐米,與代謝綜合徵之間存在著相關性。頸圍對預測他們代謝綜合徵風險的價值要高於腰圍,這一效應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
研究者認為:與腰圍相比,頸圍更容易測量,它能在預測代謝綜合徵方面提供額外的資訊。兩種方法結合使用能提高代謝綜合征風險評估的準確性。
----------------------
常騎車
易傷男人私處
自行車愛好者如果每天都要騎車兩個多小時,有時會感覺會陰部麻木、脹感,只要休息一會兒,大多症狀都會消失。但慢慢會發現勃起差了,性交時間也縮短了。這可能是騎自行車惹的麻煩。
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很常見。近10年,國外開始關注騎車與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關係。挪威對160名參加自行車越野賽的選手進行調查,發現33人報告陰莖麻木,感覺遲鈍或敏感性喪失,21人確診勃起障礙症。德國對1100多名自行車愛好者調查後也發現,58%至70%的人都出現了生殖器麻木。研究報告還指出,陰莖麻木程度和騎行距離、時間成正比。
我們知道,當人們坐在狹小的自行車座上時,每單位面積承受的體重是坐在椅子上的七倍多。此外,車座對會陰的過度壓迫,使之承受的壓力會超過動脈收縮期的血壓。這時陰莖血液供應會出現暫時阻斷,動脈血管內皮會出現不同程度損傷,進而導致血管性勃起障礙症。
在歐美國家,很多人開始用一些新型、彈性較好、能減少對會陰部壓力的自行車坐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