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九年
他在海上度過童年

[2015.04.26] 發表
Kevin Zulonas在船上與父母航海度過九年的成長時光

初為父母的人,大多都為湊仔忙得不亦樂乎,哪裏還會想到遠行遊玩,甚至航海探險!

但確有人不這麼想,果斷買下帆船,帶着僅兩個月大的嬰孩開啟了海上行程,而且這一走就是九年!

不同於常見的學鋼琴、滑旱冰、騎單車,海上成長的孩子首要學游泳!沒有幼兒園、學前班,爸媽船上授課,作業郵寄給老師評分……當年的嬰兒如今已大學畢業,初入職場的他希望以後也能給自己的孩子一個藍色的海上童年!

按照Kevin Zulonas的話說,他的父母不想讓一個新生兒成為自己探險夢想的牽絆:「在1986年,他們在法國買了一艘名為Antigua 7的帆船,當時出生於魁北克的我只有兩個月大,他們就帶着年幼的我和他們共同開始海上生活。」

啟航之後便是九年的藍色時光,他們從地中海穿越大西洋抵達墨西哥灣,從加勒比海過巴拿馬運河到太平洋海域,隨後在南太平洋澳洲附近的諸多島嶼間一島一停……如今追憶起來,Kevin大致一算:「我們約行經了七萬海里,幾乎等同於繞地球三周的距離!」

寓教於樂

想到船上度童年,很多人關心的可能是孩子的教育,Kevin稱這方面別無他選,父母就是自己的老師:「他們從美國訂購到家庭教育的教材,我們航行的時候就指導我學習,完成的作業都是父母評分。」爸媽掌控下,學習進度自然比較靈活,但偶爾的玩樂為主,並不代表荒廢學業:「這種家庭教育的教材也有學期的分別,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試都是要我自己完成之後郵寄回學校由老師評分的,雖然學的過程輕鬆,但是課業和學科知識都要跟上。」

九年的時光中,Kevin更換了幾次保姆,除此之外,船上的僱員還有船員:「那艘船約有65呎長,有三間臥室和兩個主艙,正常情況下是能夠承載月8至10人的,不過我們就是保持在4至6人的數量……我的其中一個保姆和一個船員,在最初上船的時候還彼此陌生,如今他們已經結婚有小孩了!」

「無聊」的海上生活

Kevin稱航行的時光其實以平淡居多:「習慣了面對碧海藍天也就見怪不怪,反而我的大多時間都是看書、看錄像帶中度過,當年大家還是看錄像帶,我們在船上約有300個錄像帶,有些經典電影和動畫片看的次數太多,裏面的磁條都黏了,記得其中那個《芝麻街》的錄像帶被我看到幾乎無法再播放。」

和陸地上成長的孩子們不同,Kevin的日程從晨泳開始:「大概在3、4歲母親教會我游泳之後,每天早晨她叫醒我就讓我圍着船遊一圈,其實不過是從船頭到船尾的距離,我自己很喜歡練習憋氣,並沿着錨摸索向下嘗試潛水,到後來發展成我能不帶氧氣瓶潛入水下60呎的深度,而且會控制呼吸用一分鐘的時間緩慢吐氣上浮至水面。」這個「特技」在澳洲附近的珊瑚礁和淺灣大有施展之地,但Kevin的父母並不喜歡他這樣做:「因為水下40呎便有損傷的肺的可能,他們為了安全考慮他們禁止我擅自憋氣潛水,在父母和保姆的監管之下,我更多的船上時光都是玩樂高玩具、看書和動畫片。」

鯊魚驚魂

Kevin和家人最初在歐洲的地中海航行,旅行經過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和西班牙等國家,隨後約有兩年時間遊走在大西洋及附近的墨西哥灣等海域,再有兩年是在加勒比海域,在他約四歲的時候,乘船穿過巴拿馬運河,隨後便是南太平洋的四年航海遊玩生活:「我大概三、四歲剛學會游泳的時候,曾有一次在海邊淺灘玩,當時只有保姆看着我,她回憶說我玩一會突然大哭起來,她過去看我的手臂上有一圈紅粉色的牙印,其實那就是被一隻小鯊魚咬到了,這是我第一次和鯊魚親密接觸。」

但後來的一次航行中偶遇鯊魚便驚險多了,Kevin記得當時是在南太平洋航行,他父親釣上一條約有一人長的劍魚,經過長達約一個小時的人魚「搏鬥」,魚被拖在船邊疲憊地慢慢遊走:「突然出現一條鯊魚,一口咬下半截劍魚就深入海中,我當時興奮地圍着船轉,大概那條鯊魚有8呎長,是一種很有攻擊性的白邊真鯊(Oceanic Whitetip Shark),過了幾分鐘,那隻鯊魚再次出現,又一口咬下另一半劍魚就消失不見了。」

Kevin和家人遊走在新西蘭、斐濟、所羅門群島等諸多島嶼之間:「太平洋的洋流對於航海家們有很大影響,我們都會在冬季時南下去新西蘭附近,在海上航行的時候能結識到不少同樣喜歡航海的朋友,還遇到過現任溫哥華市長Gregor Robertson,我隱約記得他那時打扮很嬉皮,和現在大不同。」

九年的海上航行結束後,Kevin發現和陸地生活還需要一段「磨合期」:「哪怕最基本的走路,都會因為習慣了顛簸的船,而變得好似一個喝醉酒的水手找不到平衡。進入學校我開始九年級的課程,開始很難融入,很多人都覺得我就是那個從海上成長的奇怪孩子,但時間久了也慢慢跟上。」Kevin現在還是很留戀自己獨特的海上童年,父親當年的諸多攝影作品就是他回味曾經的觸發點:「我真的希望能擁有自己的一艘船,帶上孩子一同再返海上,給他一個和我一樣奇妙的童年!」

文:趙冬

圖:Raymond Zulonas, Patricia Macris

更多 生活派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