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着墨父政績 還擊反對聲
【明報專訊】李顯龍在父親葬禮悼辭的英文部分插入一句「跟着李光耀走不會死」,吸引外界眼光。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馮嘉誠向本報指出,李顯龍在悼辭中以稱頌和概括父親治國功績為主,某程度上可算是將李光耀進一步「捧上神枱」,以緊跟李光耀路線為綱領,有助人民行動黨明年的選情。
中央社﹕民眾愛戴 難掩社會矛盾
馮嘉誠形容,李顯龍刻意着墨父親的政績,是以另一套方式包裝和合理化李光耀的威權主義制度,可算是還擊那些不滿李光耀統治手法的反對聲音。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鄺健銘則向本報表示,儘管李顯龍呼籲星洲民眾續沿李光耀之路,然而新加坡近年希望轉型,提倡創新、加強生產力和推進文化產業,而該國向來強調大政府、小社會,政治格局令國民普遍有怕輸的性格,這點與以色列看重挑戰上級以帶來創新的文化大相逕庭,會否「捧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商榷餘地。
台灣中央社分析指出,雖然李光耀病重住院後,民眾湧現對他的愛戴之情,但無法掩飾移民、生活費用高漲等社會矛盾,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輕一代對政經改革愈來愈敢言,李光耀辭世為星洲帶來陌生的不確定感。
悼辭3種語言 內容不盡相同
李顯龍先後以英語、馬來語、華語發表悼辭,以英語作結,內容不盡相同。鄺健銘指出,新加坡凡有重大演講,例如每年一度的國慶群眾大會演說(相當於國情咨文或施政報告),都會以多種語言發表,以示重視國內不同族群。馮嘉誠亦指這做法是新加坡強調種族和宗教融和的展現,他指李顯龍在英語發言部分提到新加坡因人口多為華人才被逐出馬來西亞,但李光耀提倡多元種族和宗教的思想,在馬來語部分則多番提及李光耀對馬來人的重視,是為了顯示星洲政府不會看低少數族裔,並體現將新加坡身分凌駕種族認同的國策。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