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回流專家:港發展生物科技具優勢

[2015.03.22] 發表
李登偉

生物科技近年方興未艾,吸納大量資金。據專門報道生命科學產業的Burrill Report,生物科技產業2014年吸納的創業投資(venture investment)、首次招股及併購均破紀錄,顯示投資界對新科技趨之若鶩。2014年生物科學吸納的資金達1042億美元,高於2013年的929億美元。 資金源源不絕自然助長了科研發展。

美國在生物科技以至其他科技產業發展蓬勃,相比之下,香港的生物科技產業尚末全面起步,遑論吸納資金。2010年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回流返港開拓幹細胞研究的李登偉認為,香港要發展這門產業其實有優勢,不應害怕起步慢、競爭多而卻步。他說,美國科技產業出色的城市所具備的因素,其實香港也有。

金融法律教育醫療體系成熟

李登偉指出,科技產業發展的重大前提是金融、法律、教育及醫療4個領域成熟,能為科技產業提供支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4項都聚集一處,「你看美國麻省波士頓、加州三藩市灣區其實都是這樣的」。他認為,彈丸之地的香港擁有金融、法律專業人才,教育及醫療體系亦一流,而且整個系統都很透明。這優勢短期內不會消失,其他地方亦很難複製。他說,香港現時缺乏的是科技人才,但其實很易補足,只要產業發展起來,教育及移民政策都很容易調整。

悲觀論者認為,香港生物科技產業已落後,要追上不容易,又面對來自中國城市的競爭。李登偉對此不以為然:「我在美國從未聽過紐約要跟芝加哥、洛杉磯或華盛頓鬥。比較優劣很自然,但是否一定要鬥呢?最重要的反而是如何定位。」他以幹細胞研究這門新科學為例,美國當然有優勢,但監管限制多,以至一些療程花費高昂甚至無法做到;亞洲南美一些地方對幹細胞療程則近乎「無王管」,吸引不少歐美人士前往作「醫療旅遊」。他認為,在過分監管與「無王管」之間,便是香港發展的空間,因為香港在國際間有名聲,又有政策,若對幹細胞療程訂立監管,可望吸引歐美一些不能做的東西。

清晰定位助立足國際科研

科研突破催生了「精準醫藥」(precision medicine)甚至「個人化醫藥」(personalized medicine)這些嶄新範疇。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國情咨文便稱要發展個人化醫藥研發,希望美國帶領「醫藥新時代」。論者指出,個人化醫藥要在美國成主流,其實面對不少挑戰。挑戰之一便是現時政府及私人醫保都不包括基因測試,監管機構亦要修改藥物審核程序。李登偉稱,這其實亦是香港可發展的領域,可針對一些亞洲人的病甚至中國人的病症作研究,研發藥物;相關計劃亦可望帶動生物科技研究,惠及國際科研。

更多國際要聞
印度考試作弊案 300家長學生被捕
【綜合報道】印度比哈爾邦(Bihar)近日舉行公開考試,家長公然協助學生「出貓」成為國際焦點。案件有新進展,當局稱已拘捕超過300名家長或學... 詳情
澳洲聯邦政府和昆士蘭省政府昨日推出最終版本的拯救大堡礁長期藍圖,以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6月開會時將它列為瀕危遺產。 這項... 詳情
美1屋5伙11人「家庭」遭迫遷
【綜合報道】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Hartford)有一棟房屋,有一群好友和子女共11人居住在一起,引發社區不滿。目前當局以該戶多名... 詳情
【綜合報道】美國一名男子前日在南部新奧爾良國際機場手持大刀和強力殺蟲水,襲擊運輸安全局職員,被警員連開3槍制服。事發時正值人流高峰時段,機場... 詳情
《紐約時報》宣布,將於5月1日在香港和澳門發行中文紙本月刊,內容包含本地、國際新聞、副刊等,當中兩成內容是港澳新聞。這份24頁的Chines...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