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逃避喪親之痛易抑鬱
【明報專訊】自小經歷3名摯親去世的郵差,壯年喪妻後以為仍可生活如常,直至退休後對亡妻思念一發不可收拾,決定開設facebook專頁寫文章,抒發對妻子的愛。有心理學家指出,藉寫網頁抒發喪親情感做法積極,惟並非所有喪親男士都願意與人分享感受,當中不少人選擇收藏情緒,或以忙碌的工作填滿思念親人的空間,有關做法有可能令事主無法過渡喪親之痛,容易患上抑鬱症。
借工作抽離助過渡
贐明會中心主任黃志安指出,根據外國資料顯示,只有一至兩成喪親者需專業輔導,其他主要由親友支持,陪同渡過,因此喪親不一定接受專業輔導,可選擇自己喜歡又健康的方法渡過哀痛。黃表示,工作有助過渡喪親之痛,有空間供事主抽離喪親悲痛環境,給予精神寄託,因此他估計阿翁未退休前亦有思念亡妻,只因工作忙而未顯著察覺,直到退休後私人空間較多,才感覺愈來愈思念愛妻,隨着慢慢適應退休生活,相信情况會改善。
社會福利署臨牀心理學家何少英表示,喪親算是一種傷害,當中有不同的階段需要過渡,包括接受現實、憤怒及傷痛等情緒,從中慢慢康復,走出傷心幽谷。若喪親者逃避現實,有機會停留在某個階段,如長期鬱鬱不歡,容易患上抑鬱症,對情緒及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大哭一場人之常情」
何姑娘指出,面對喪親之痛,男士較女士難表達情緒,他們大多選擇工作麻醉自己。她鼓勵喪親者,特別是男士,不要壓抑傷感情緒,應找人傾訴及表達內心感受,亦可與親友如常談及有關事情,如大家均感難過,一起大哭一場也是人之常情,更可藉此建立家庭的親密感;相反,迴避相關話題並非能保護大家,反而會令彼此間有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