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越王勾踐 刻苦自勵
【明報專訊】■我是誰
勾踐是春秋時期的越國君主,也是成語「臥薪嘗膽」的主角。吳王闔閭入侵越國,不幸戰死沙場,兒子夫差繼承王位,準備攻打越國報仇。
臥薪嘗膽 雪恥圖強
當時越王勾踐不聽大臣范蠡的勸阻,搶先出兵攻吳,結果被吳國打敗,勾踐只好向吳國投降,送上大量財寶美女,自己亦作人質,受盡吳王羞辱後,終獲釋回國。
勾踐回國後害怕安逸的生活會令自己忘記復仇,於是每晚睡在柴薪上,又不時嘗嘗苦膽的味道,刻苦自勵。最後他找準時機,成功滅了吳國,成為一方霸主。
後人用「臥薪嘗膽」來比喻人忍辱負重,時刻不忘雪恥。
■小趣聞
越王勾踐的尚方寶劍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鑄造的兵器十分有名,近年考古專家發現了兩件古代青銅兵器,分別是「越王勾踐劍」及「吳王夫差矛」,專家憑兵器上所刻的古代文字,推斷這兩把劍分別是越王勾踐及吳王夫差的配劍。
這兩把兵器鑄製精良,歷經多年仍十分鋒利,反映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鑄劍技術。
■成語趣談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范蠡和文種是幫助勾踐復國的功臣。范蠡深知勾踐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當勾踐滅了吳國後,范蠡便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為喻,說鳥打盡了,良弓就沒有用處;兔死了,狗也沒有用,指出勾踐快要殺害功臣,提醒文種及早離開勾踐,以保性命。
後來勾踐果然逼文種自殺。自此之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用來比喻事成後,功臣被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