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定格﹕網絡世界 暗藏挑戰

[2015.03.05] 發表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圖)2010年被指在瑞典犯下性罪行,他自稱因揭露真相而遭陷害。有指瑞典受壓於美國,但瑞典當局表示,拘捕與外交關係無關。圖為他在2010年8月發布美軍戰爭秘密文件後,手舉合作爆料的英國《衛報》出席記者會。
2014年1月,有美國民眾在總統奧巴馬發表關於改革國家安全局(NSA)的講話前,示威抗議NSA監控國民電話紀錄。
埃及Google管理層戈寧2010年設立的facebook專頁「We are all Khaled Said」,凝聚了大批支持者,策動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最後軍隊倒戈,令獨裁總統穆巴拉克下台。有西方媒體甚至標籤埃及的運動為facebook革命。圖為2011年2月初,埃及解放廣場一名示威者高舉標語讚揚facebook「抵抗不公義」。

【明報專訊】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有人認為它能流通知識,有助培養更多研究專才;有人認為它衍生無數問題,如個人私隱、版權、國家安全受威脅等。踏進網絡時代,究竟資訊科技為我們帶來什麼挑戰?

■政治

網絡監控×河蟹

2014年11月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互聯網發展對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提出新的挑戰,認為國際社會需要認真應對,反映內地政府面對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審查將會更嚴格。

內地網民一直靠「翻牆」登入一些官方禁止的社交網站,如facebook、YouTube等。新年伊始,據悉內地當局專為資訊審查而設的網絡防火牆(the Great Firewall)已悄然升級,覆蓋所有外國提供的虛擬專用網絡(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令「翻牆」難上加難。《環球時報》引述內地網絡安全專家所指,VPN服務威脅內地網絡空間主權,應該封鎖。

內地一向有「河蟹」一說,諷刺當局在網上規管和刪除敏感言論,造成「和諧」(河蟹)現象。2010年3月Google和中方曾談判網絡審查問題,但中方表明自我審查是不可談判的法律要求。其後,Google退出中國市場,並把部分服務轉移到香港。

ISIS×渲染極端思想

極端組織ISIS(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善用網絡宣傳其組織,在世界各地發揮滲透力「招兵買馬」,在最新統計中,超過2萬名外國人遠赴伊拉克和敘利亞加入ISIS。

ISIS經常透過網絡發放組織行動,其中一個標誌性的社交媒體成果是名為「The Dawn of Glad Tidings」的阿拉伯語官方應用程式(App)。它持續更新ISIS最新動態,並利用登錄者Twitter帳號自動轉發信息,製造人多勢眾的假象。美國研究人員2014年6月發現,ISIS及其同情者在社交媒體上的活動急劇增多,與ISIS有關的Twitter帳戶多達數千個。有評論認為ISIS的網絡行動除了是對外挑釁和展示力量外,更是宣傳手段,吸引世界各地年輕人參與和支持極端恐怖主義。

維基解密×威脅國家安全

互聯網接通全世界,在資訊全球化下,世界幾乎沒有秘密。2006年底成立的「維基解密」(WikiLeaks),在創辦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主導下,「大無畏地揭露應公之於世的真相」,成立頭4年已最少披露25萬份美國外交機密資料,令被「踢爆」的國家顏面掃地,成為多國政府眼中釘。

被公開的美國外交機密資料內容包括美國外交官員批評外國元首,例如形容時任俄羅斯總理普京是蝙蝠俠、總統梅德韋杰夫是他的助手羅賓。2010年4月維基解密發布一段歷時17分鐘美軍濫殺伊拉克平民的影片,該片段由22歲駐伊美兵曼寧通過網站發放,美國當局即時追究曼寧,指控他泄漏機密資料,違反軍紀。

事件引發各地對網絡傳播的反思,有人讚揚「維基解密」是偵查報道的未來,令更多人監察政府;美國國防部和中情局就將它列為「國家安全威脅」,直指維基解密為恐怖主義組織提供了可能攻擊的目標名單。有多國政府和公司據稱曾嘗試透過法律或網絡襲擊阻止維基解密運作,但由於它在各地擁有不同伺服器,因此能不間斷運作。

政府監控×侵害個人私隱

科技界興起「大數據」(Big Data),但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的作者Kenneth Cukier與牛津互聯網研究院教授Viktor Mayer Schonberger 便提醒大家,政府能利用「大數據」化身小說《1984》中的「老大哥」(象徵極權統治及對公民實施無處不在的監控),掌握民眾心理,更可無孔不入地監視民眾,變相限制個人思想自由,與專制統治無異。

香港浸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徐建良指出,由於21世紀智能手機及應用程式(Apps)的興起,大眾公開的數據愈來愈多,政府只要把蒐集得來的數據,加上既有的資料存檔等結合成龐大數據庫,便可輕易組織出個人社交背景和人際網絡,令個人私隱無所遁形。

■經濟

黑客入侵×網絡欺詐

網絡時代開始後,網上銀行開始流行。加上近年智能手機大行其道,網上電子理財、轉帳、股票買賣更受歡迎。部分銀行為吸引更多人使用網上銀行服務,推出存款年息率、減免手續費等,但有人質疑網上保安系統未夠完善,仍然選用傳統理財方式。

曾任保安局長的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因疏於保護個人電郵戶口,開啟來郵附件而中電腦病毒,結果遭黑客入侵,冒認她的簽名,指示瑞士一間銀行把約50萬港元匯走。葉太已追回失款,她承認疏忽管理個人財務,以後會定期更改密碼,提醒市民留意網絡欺詐和盜竊。該銀行事後表示在事件處理上有疏忽,未核實身分便匯出款項。

本港網上銀行服務具雙重認證登入,比私人銀行的網上服務安全,但有電腦保安研究員提醒市民要定期更新防毒軟件和堵塞電腦程式漏洞,也應避免在電郵帳戶內儲存轉帳文件,以防簽名被盜用。

網絡新挑戰

根據高效能網絡安全領導廠商Fortinet的安全防護中心FortiGuard Labs,2014年第三季統計發現互聯網每日出現超過2000種病毒,危險不容忽視。Fortinet全球保安策略專家Derek Manky指出其中幾項網絡的新挑戰:

◆雲端:由於雲端系統載滿企業資料和數據,對黑客而言像「肥豬肉」

◆流動裝置、物聯網:流動電話、平板電腦使用方便,物聯網亦漸見流行,但其保安漏洞仍多

◆無線網絡:款式較從前多,增加保安難度

專業從業員×價值下降

1. 免費軟件損專才生計

網絡上有不少服務都是免費提供,如翻譯軟件、字典等。身兼電腦專家及音樂家的拉尼爾(Jaron Lanier)在Who Owns the Future一書指出,免費分享的數碼世界會導致可怕後果。他以Google網上翻譯軟件為例,看似「神奇」的免費服務,其基礎來自眾多翻譯員成果的數據庫,換言之,翻譯軟件是把他們的成果據為己有。雖然服務為不少人帶來方便,但也損害翻譯員的生計。他認為,繼續免費提供網絡軟件,意味茩n摧牷u音樂人、傳媒工作者及攝影師等專才」,「若資訊在我們的經濟愈見壟斷,我們大部分人的價值都會變得愈來愈低」。

2.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網絡也在傳統教育行業帶來危機。電腦科技已成為不少學校的教學必要工具。台北學者郭實渝在〈現代科技對教育文化生態的影響〉一文指出,學校大量使用電腦教學,令教師的地位不如科技工具。茩垮◎P教育、身教的傳統教學方法漸漸被科技淘汰,對中小學尤重人格、德育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學習知識不再依賴教師的教導(instruction),而是從科技的建構(construction),但文中也提出,部分人認為在高等學府中,科技反能幫助師生。師生透過電郵聯絡和研究學術,比起面對面溝通,學生能更自在和開放地向教授提問,反映科技在教育行業中,挑戰和機遇並存。

■社會

社會運動×煽動情緒

2011年8月,英國倫敦一名黑人青年被警察槍殺,家人呼冤引來網絡動員追求公義,更觸發民眾上街示威,最終演變成騷亂。暴徒四處縱火搶掠,示威擴至伯明翰、利物浦等大城市,全國有近4000人被捕。

英國首相卡梅倫稱被社交媒體的組織、動員能力和煽動能力嚇一跳,「信息的自由流通可以用於行善,也可以用於作惡」。當局將騷亂歸咎於搞事青年通過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迅速串聯組織攻擊、搶掠,表示會研究禁止已知在組織暴力的人使用社交媒體。

更多教育
學好通識﹕現代中國焦點議題
【明報專訊】這期分享單元三「現代中國」同學應注意的主題討論焦點及重點概念。 主題1討論焦點 單元三主題一為「中國的改革開放」,... 詳情
【明報專訊】大家有否留意2月尾的奧斯卡頒獎禮?頒獎禮總有人「喧賓奪主」,用「奇招」以求登上國際舞台,「國際巨星」黃聖依就作出完美示範。俗語有... 詳情
實戰錦囊﹕充分運用題目資料
【明報專訊】◆只差一點點?(圖) 雯老師﹕通識科文憑試的評核方法除了獨立專題報告(佔分20%)外,亦包括兩份試卷,分別是卷一的資料回應... 詳情
試題拆解﹕政府應優先助長者抗病
【明報專訊】˙資料A 資料來源:〈尊子漫畫〉,《明報》,2015.02.05 ˙資料B 威爾斯醫院的流感數字(表) ... 詳情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小販問題與生活素質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顧問教師﹕沙田培英中學 通識科主任 王國棟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