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大戰工商總局 三大懸疑待解
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網和國家工商總局之間的「戰爭」在本周鬧得沸沸揚揚,雙方你來我往,「口水仗」逐步升級,引發各界強烈關注。
周三晚,淘寶網官方微博上的《一個80後淘寶網運營小二心聲——劉紅亮司長:您違規了,別吹黑哨!》公開信已經被刪除,而《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一文也於下午在工商總局的首頁上消失。
一場轟轟烈烈的「口水仗」看似偃旗息鼓。不過,其背後仍有三大疑問待解。
一是淘寶為何有叫板監管機構的底氣?
多數市場人士認為,是阿里巴巴龐大的財富規模給了他們自信,加上淘寶向來喜歡打着創新商業模式的招牌「橫行」市場,自然就產生了對監管嗤之以鼻的情緒。
指假貨問題應由執法部門解決
有專家戲稱,獲得過總理接見的企業就是不一樣,並稱淘寶在爭論中的邏輯是:假貨問題不是我們能解決的,需要執法部門你們來解決,我們是前所未有的大市場,和你們以前監管的小企業沒法比,你們不聽總理的話創新監管方式,反而用舊思想亂指揮,不作為、亂作為、惡作為,我也不怕把事情鬧大,堅決投訴你們,誰怕誰?
二是工商總局是否真的針對淘寶,「選擇性執法」?
對此,工商總局公開回應稱採樣是由第三方而非工商總局直接進行的,所以不存在針對哪一家平台的問題。有專家告訴記者,單就結果本身而言,確實存在不妥之處,例如抽樣程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但是,此次抽樣更多還是針對市場違法線索調查的一個結果,作為未來執法的依據,這個行為本身還是為了維護市場正常的秩序和消費者的權益,因此不應過度指摘工商總局是在阻礙行業發展。
三是淘寶網假貨的情況到底如何?這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
很多消費者都表示,淘寶上售假等問題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其實很多時候根據商品價格就能判斷出來到底是不是正品,還有很多是知假買假的情況,也是滿足了不同的需求。
對於這個問題,工商總局在2014年《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中稱:淘寶網、阿里巴巴平台網店銷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存在大量侵犯他人註冊商標專用權、商品質量不合格、無合法進口來源證明、國家明令禁止銷售、傳銷等類型的商品信息,假煙、假酒、高仿手機、假名牌包、假證、封建迷信與賭博用品、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管制刀具、竊聽器材等大量存在。
平台開辦方對平台內商品信息的進入審查、日常監測、違規處置不到位,在處理權益受損者維權訴求和監管部門的執法協查時門檻偏高、效率低下。涉嫌在明知、應知、故意或過失等情況下為無照經營、商標侵權、虛假宣傳、傳銷、消費侵權等行為提供便利、實施條件。
而作為回應的淘寶聲明,卻未有正面回應此事,僅稱自己也是假貨這個階段性問題的受害者而不是受益方,未來將「繼續虛心聽取各方意見,提升自己的打假水平,但是同時發現根本不能憑一己之力真正解決線上線下共生的假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