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樓未警世 童媽媽促政府從嚴
喪子5年傷痛不癒 轟業主漠視劏房失修
【明報專訊】奪走4命的馬頭圍道塌樓慘劇轉眼5年,倒塌唐樓45J連同毗鄰舊樓正在重建,縱然現場面目全非,但死者家屬的心仍在淌血。本報一連兩日探討事故5年來的後遺症。當年樓宇2秒成灰,20歲的高考生童慶濤活埋致死,童媽媽李珍華接受訪問時說,憶起兒子仍流下淚,「一世都忘記唔到」。
屋宇署近年加密巡查舊樓,惟本報觀察所見,同區仍有大批舊樓被「釘契」後,業主依然無視清拆令對失修袖手,埋下倒塌的計時炸彈。童媽媽批評舊樓業主漠視失修,「唔肯維修會害死人」,促請政府從嚴處理加強打擊。
(馬頭圍道塌樓事故5周年回顧——系列一)明報記者 岑詠欣
經過舊地淚流 食藥解困擾
「日日都掛住佢,見到後生仔揹書包以為係佢。」童媽媽在塌樓後獲分配公屋,她如常到護老院上班,女兒兩三年前亦從內地來港同住,但2010年1月29日對童媽媽而言永遠是個烙印。她接受本報電話專訪時說,忘不了兒子在家中溫習時被瓦礫活埋死去,情緒困擾令她仍須看醫生及食藥,「佢(兒子)咁乖,點會忘記?」談到這裏,童媽媽又哭了出來。
童媽媽現時住處距離塌樓現場有一段距離,她說事發後很少經過該處,「但一經過會自然流眼淚,只要見到唐樓都會諗起個仔」。她促請政府從嚴處理劏房,監督業主維修舊樓,「業主唔肯維修(舊樓),會害死人!」該區區議員莫嘉嫻5年來協助四五個在塌樓慘劇後獲分配公屋的家庭,包括童媽媽。她說,喪子之痛對童媽媽打擊很大,「這一年才見她臉容較寬鬆」。
市建局在塌樓後1個月宣布重建馬頭圍道43至45J號、鶴園街及春田街單數樓宇,現正圍板施工,早前亦收購重建附近春田街及鶴園街的雙數樓宇。屋宇署事發後巡查全港逾4000幢超過50年樓齡的舊樓,短短1個月,發現其中兩幢九龍區舊樓須緊急修復,另有逾千幢結構欠妥,須對當中862幢釘契,發出修葺或勘測令。
單位「1劏8」 菲難民恐歷史重演
不過,記者近日觀察馬頭圍道及土瓜灣3幢在2010年政府行動中被釘契的舊樓,發現業主從未遵從命令而加緊維修(見另稿)。現場所見,有關樓宇單位仍然充斥劏房,部分更見鋼筋外露。當中以塌樓位置斜對面的馬頭圍道58和60號最殘舊,3樓有單位分成8間劏房出租,當中30歲菲律賓難民Jonie與懷孕太太半年前因租金較便宜而居於60呎劏房,月租2500元。房內天花有一道柱現裂痕,須以帆布鋪頂以防漏水,「驚好似斜對面咁倒塌,叫過包租婆介紹其他地方」。
一成半舊樓業主無視釘契
屋宇署發言人回覆稱,截至去年底,已拆卸當年須緊急修復的其中1幢舊樓,另1幢是「樓宇更新大行動」的目標,正在修葺。800多幢被釘契的舊樓中,85幢已拆卸,355幢完成修葺,265幢為「樓宇更新大行動」的目標,正在修葺。不過,餘下157幢、佔逾一成半舊樓,業主仍無視命令。
署方追溯最長的一張勘測令,於2006年4月發出,發言人稱,相關業主已完成勘測並提交改善建議,料短期內展開工程,署方會跟進其餘舊樓修葺進度,直至完成工程要求。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近年曾探望土瓜灣的唐樓住戶,他說劏房及失修情况與塌樓前無異,認為政府沒決心取締劏房問題,「(劏房)環境比汶川地震的臨時屋還差,至少臨時屋不漏水,又較闊落」。
區議員倡政府先修葺後追討
該區區議員任國棟說,近年屋宇署雖全面實施強制驗樓,但舊樓一般是「三無大廈」,難以處理驗樓或修葺,「無法團、管理公司或居民代表組織,若業主並非在該處居住,租客很難跟進」。他促請政府主動承擔舊樓修葺工程,事後向業主追討維修費,「就算業主走數,人命都重要過公帑損失」。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