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青年為何抗爭?

[2014.12.11] 發表
青年為何抗爭?
有意見認為,青年眼見近年本港政治爭拗不斷、社會停滯不前、香港經濟地位被中國大陸邊緣化,令青年感到失望,佔領行動只是暴露青年的不滿。
中四生梁澤謙於學聯9月底發動大專罷課時已參與其中。不少人將佔領歸咎於樓價過高、青年向上流等問題,他承認自己擔心日後樓價太貴,但認為佔領是政治問題,與青年問題無關。

【明報專訊】今次佔領運動,年輕人是主力;民調也反映,年輕及知識水平較高的受訪者,不滿政府的比率最高。特首梁振英認為,佔領運動發生是因為青年工作做得不足,政黨及其智囊相繼就明年1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建議,如協助年輕人「上流」,包括加快及增建居屋、關顧年輕中產上樓難的問題等。究竟青年為何出來抗爭?協助青年「向上流」是否就能解決問題?

青年抗爭之路

近年的私人樓價高企、青年升學和就業困境未見紓緩,年輕人對政府施政怨氣累積。同時,回歸後重視宣揚普世價值的公民教育,講求批判思考、關心社會發展和公民參與的通識教育科,令學生不再「政治冷感」。加上家庭經濟普遍較上一代改善,沒有生活負擔的年輕人價值觀改變,一腔熱情轉向民主、社會公義等高層次的追求。

《明報》於11月尾訪問1032名高中生、大專生,顯示47%受訪者最不滿政府處理政治議題的表現(見圖),包括政制爭議、香港未能做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35%人最不滿意政府在民生事務的表現,包括樓價太高、中港矛盾、貧富懸殊等;另有7%人不滿向上流機會不足及欠發展空間,5%人不滿升學機會不足。對政府施政的不滿,令認同自己是香港一分子、有責也理應有能力改變社會的年輕一輩,勇於透過社交網絡甚至走上街頭表達訴求。

◆不滿1˙置業難

學者何國良認為,上一代視買樓為奮鬥目標,80後受這種價值觀影響,也視置業為人生起步點,加上年輕人嚮往私人空間,希望獨立自主,更想買樓,但卻往往負擔不起高昂樓價。智經研究中心2014年11月發表青年向上流的研究報告,指現時年輕夫婦若收入屬中位數(每年約27萬元),「不吃不玩不旅行」也要儲14.4年才夠首期買樓,遠高於1991年的8.8年。年輕人為儲首期買樓,推遲結婚年齡,又或婚後仍與父母同住。

年輕人置業難乃至「成家不能立室」,梁振英政府及政黨提出加快及增建居屋,關顧年輕中產上樓難的問題,認為可減少部分青年的「怨氣」。

影響﹕青年絕望 增社會危險

樓價高企下,不少無法自置物業的年輕人將目光轉向公屋,目前公屋18至29歲申請人數近7萬,反映青年對住屋需求殷切。但公屋輪候時間長達數年,社會也出現年輕人濫用公屋資源的批評。不少無法上樓又想獨立的青年租住劏房。

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這一代人認為自己無法在合理時間內自行解決住屋問題,自覺「不屬於這裏」、「社會沒預我一份」,可能會覺得做任何事都沒有機會成本,將造成社會不穩定,他促政府處理年輕人的「絕望感」。

分析﹕樓價為何高企?

賣地是政府一大收入來源,本港樓價高企,很大程度由高地價政策導致。回歸後土地供應減少,令新樓供應減少;另一方面有指地產商囤地,有分析更指一手樓的空置率達30%,發展商被指囤積居奇,製造樓盤供應緊張,致樓價升溫。金融海嘯後,社會反思「地產霸權」,部分年輕人將矛頭指向地產商,2010年公屋聯會調查顯示,39%受訪青年認為房屋政策幫不到青年的原因是政府偏幫地產商。

此外,2002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停建停售居屋,公屋供應量也大跌。但同期對樓宇的需求卻不斷上升,原因包括本港人口增加、內地富豪來港投資房地產等。前任特首曾蔭權執政最後兩年,房價問題已令民怨沸騰,其時主動推出土地、重新興建居屋、訂定中長期建屋目標等,但「遠水不能救近火」。梁振英政府上台後,則在覓地建屋上遇到困難。

◆不滿2˙升學及就業問題

香港朝知識型經濟體系轉型,對高學歷及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增加。社會普遍認為「高學歷是唯一競爭力及職場入場券」,促使青年力爭入大學,甚至視升學為唯一出路。另一方面,未能升學的學生,沒有與工作相關的經驗及資格來面對職場的挑戰,令青年失業問題愈見嚴峻。

升大學率低 失業率高入息低

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高等教育普及化,訂下六成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並引入「副學士學位」課程。本港資助大學每年入學額只有約1.5萬個(入大學率約18%),僧多粥少,以首三屆文憑試為例,均有逾萬名成績達大學最低收生要求的考生不獲學位。

統計處數據顯示,2014年8至10月本港整體失業率為3.3%,但15至19歲失業率達12.2%、20至24歲達11.1%,遠高於其他年齡組別。15至19歲的入息中位數也偏低,2001至2011年10年間均維持在每月8000元,其後有所改善,2013年最後一季的中位數是1萬元。

根據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趙永佳、葉仲茵的〈青年「下流」問題的虛與實〉一文,儘管過去20多年,香港高等教育大幅擴張,15至29歲青年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在扣除通脹影響後,由2001年的11,170元下降至2011年的10,000元。文章指出,教育程度往往決定收入多寡,在2001至2011年間,無論教育程度的高低,相對於全港工作人口,青年的收入比率亦全面下跌。而在這10年間,擁有預科及非學位大專教育程度(如副學士、高級文憑、文憑等)青年的收入中位數更是大幅下降,由2001年的11,170元跌至2011年只有9000元,接近只有中五或以下教育程度青年的8500元。

分析﹕社會經濟結構不利青年發展?

經濟發展欠多元

本港經濟產業結構沒有因為教育水平上升而改變,現時四大支柱行業是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和工商業支援、專業服務如法律和會計。專家指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市場、產業不夠多元,無法包容今日多樣化的80後、90後。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政府應推動產業多元化,尤其是支援創意、文化及體藝等產業的發展,為在上述範疇具才能和熱誠,卻未能透過傳統考試制度發揮所長的年輕人,締造向上流動的空間和機會。

職業教育「非主流化」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趙永佳指出,近年政府雖未放棄在職業教育體系投放資源,但在教改過程中,職業教育無疑被「非主流化」,高中課程強調傳統學術科目,以完成中學文憑試並繼續升學為目標;大專教育提供大量偏重學術的副學士,而非着重職業發展的高級文憑。

對策

政府已意識到職業教育及訓練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梁振英強調本港教育要有多元出路,提出「職業教育是傳統學術課程升學途徑以外—而絕非次等—的選擇」,希望以職業教育令就學與就業接軌,並提出津貼「學徒計劃」等支援措施。

香港的「升學主義」根深柢固,職業教育彷彿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如何改變公眾的既有看法是難題。2014年6月,政府成立「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以提出在社區推廣職業教育的策略和具體建議,提升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和認受。同時,每中學每年增撥50萬元以加強生涯規劃教育。

◆不滿3˙政治體制

在年輕一代眼中,「民主」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雖然政府和學者均強調「普選非萬能」,但部分年輕人認為,「真普選」是改善政策乃至社會不公的方法。民主制度以民意作基礎,政府施政失誤,需要問責下台。

不過,現行特首由1200人的選委會選出,被批評為「小圈子選舉」。特首沒民意基礎,梁振英上台初期更被揭住宅僭建導致誠信危機,問責官員如發展局長陳茂波的家屬在新界囤積農地被指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中有利益衝突之嫌等,令政府的管治威信下挫。其後的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中港矛盾加劇,政府仍一味強調中港融合的好處等,均令人覺得政府政策非以香港市民為出發點。

另外,立法會中的功能組別及分組點票制度,被認為令議會失去監察政府施政的功能,不少具爭議的政策措施,如通過新界東北前期工程撥款、否決引用「特權法」調查高鐵香港段超支延誤等,令不少市民失望。作為反對派的泛民議員,唯有用「拉布」等不合作方式抗衡,行政立法關係惡劣令部分民生項目亦受拖累。

上述種種,令青年反思如何改變「制度之惡」,打着「爭取真普選」旗號參與佔領運動。

評論﹕政府應與青年加強溝通

《明報》的學生調查顯示,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政策諮詢有機會讓我表達意見/立場」及「政策諮詢過程中,政黨/立法會議員往往能代表我的意見/立場」的分別有45%和57%。

香港團結基金會顧問、民主黨狄志遠稱,青年向上流、樓價過高等只是問題的一部分,目前最大問題是青年不再信任政府,建議政府未來邀請不同背景的30歲或以下青年加入諮詢架構,直接聆聽他們的意見和回應其政治訴求。

更多教育
觀點與角度﹕「九合一」選舉 國民黨大敗
【明報專訊】台灣11月29日舉行包括直轄市長、市議員、縣市長、縣議員等俗稱「九合一」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執政藍營國民黨大敗。有指台灣「從藍天... 詳情
【明報專訊】◆1. 國情專家潘小濤: 馬政府親北京政策 失選民支持 撇開性格偏執等因素,馬英九施政跟前幾任總統最大分別就是大陸政... 詳情
人物X概念﹕蔣麗芸關注青年事務
【明報專訊】外號「政壇元秋」及「佔領之母」的民建聯副主席蔣麗芸,2012年在立法會選舉勝出九龍西直選成為議員。年輕人雜誌《100毛》創辦人林... 詳情
【明報專訊】1. 形象(image) 一個人的形象建構自個人本身及與他相關的人、地、事物所傳遞出來的信息,以及他人經由各種渠道接觸到關... 詳情
概念解碼﹕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sation)
【明報專訊】文化全球化泛指某地的文化現象和產物向外傳播、流通全球而廣為人知的現象。雖然各地文化同質化情况確實存在,但不能說文化正趨於全球一致...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