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田落IS手 成美打擊目標
【綜合報道】持續4年的敘利亞戰火給中國企業造成慘重損失。《環球時報》記者4日獲悉,中國與印度聯合投資的敘利亞代爾祖爾油田落入「伊斯蘭國」(IS)武裝的手中,淪為美國為首的盟國空中打擊的重要目標。印度塔克希拉研究所學者塔比爾.唐內賈表示,中印企業要汲取教訓,未來在中東等海外地區投資不僅要考慮利潤,更要注重對政治局勢的研究。
「伊斯蘭國」組織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崛起後,為支撐其建立所謂的「哈里發」,將攻擊目標瞄準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油氣資源。在美國為首的盟國對「伊斯蘭國」目標發起空襲前,「伊斯蘭國」每天盜賣的油氣價值高達100萬美元,一舉坐上「全球最富有恐怖組織」的寶座。
IS每日賣百萬元油氣
記者近日通過土耳其、印度和敘利亞的能源渠道獨家獲知,敘利亞是中東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貧乏的國家,但代爾祖爾的油氣資源卻是該國相對富集之地。
2013年4月該地區油田完全落入「伊斯蘭國」武裝手裏,印度ONGC Videsh石油公司、中石油和其他國家聯合投資的該地油田,所有開採和生產活動中斷。
熟悉中印能源企業在敘利亞運營的消息人士和美國能源分析專家格雷格.帕爾提透露,2005年9月,加拿大石油公司出於對敘利亞政治風險把控擔憂的考慮,決定出售代爾祖爾油田38%的股份,中石油和印度石油公司聯手競標。
這也是中印兩個亞洲能源消費巨頭在海外首次合作拿油田。中石油還於2008年與敘利亞石油公司簽署了改造代爾祖爾煉油廠的協議。
2010年4月,中石油與敘利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新的提高煉油廠生產的協議。
然而,敘利亞政治危機2011年爆發,中印石油公司損失慘重。當年9月,歐盟委員會開始實施對敘利亞石油禁運的制裁協議,直接影響敘利亞約45億美元的原油出口。
敘利亞沒有找到替代市場,不得不將原油產量從每天38萬桶降至不足24萬桶。
中石油在外企中損失最大
據中石油敘利亞分公司總經理蒲海洋當時說,被迫壓產之後,兩個月公司就損失7000萬美元,敘方還因缺乏外匯收入欠中石油一大筆款。相比荷蘭殼牌、法國道達爾等西方巨頭,中石油作業產量或權益產量在所有在敘外國企業中名列前茅,遭受的經濟損失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