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關係褪色 緬政改瀕倒退
緬甸舉行今次歷史性圓桌會議,適逢美國總統奧巴馬即將到訪,不少分析相信內比都是有心藉此向美示好。例如曾任澳洲駐緬甸大使的澳洲國立大學訪問學人威爾遜(Trevor Wilson)向Rappler網站形容,緬甸圓桌會議「毫無疑問是精心計算過時機」,即使會議沒有成效,總統登盛可照舊向奧巴馬說有嘗試聆聽人民訴求。
自緬甸重啟民主改革後,美國與緬甸關係持續改善,奧巴馬2012年更歷史性訪緬。不過美國智庫外交關係理事會東南亞高級研究員庫蘭齊克(Joshua Kurlantzick)撰文指出,事隔兩年美緬關係的浪漫色彩已褪色,緬甸的政治改革更已從2012年底至2013年初的高峰滑落,甚至倒退。
緬傳媒自由種族問題堪憂
庫氏指出,儘管緬甸傳媒自由比軍政府統治時期為佳,但傳媒人確實再次面對騷擾、扣留、審訊甚至謀殺,據報曾任素姬保鑣的一名記者最近在被軍方扣押期間遇害便是例子,採訪羅興亞穆斯林的記者頻受佛教民兵威脅,亦令人憂慮。
另一方面,登盛政府處理少數族裔的表現難以令人信服,例如在無法解決羅興亞人問題下,威迫對方承認是「孟加拉族」才肯批出緬甸公民權,否則會將他們扔到羈留營。外界視此為公然種族歧視。
庫氏認為,人權問題與種族衝突會是美緬關係的嚴重絆腳石,奧巴馬應藉此行警告緬甸政府,明年大選若現舞弊,將損及兩國關係。
美重經濟甚於政治價值觀
問題是奧巴馬是否願意為此發聲。《經濟學人》分析文章指出,華府在亞太已減少就人權等問題發言,這種「節制」固然是許多區內國家樂見,但背後其實反映兩大趨勢。首先是全球各地都發生惹火事件:中東有ISIS,西非有伊波拉蔓延,歐洲有烏克蘭危機,通通都搶去美國的注意力。其次,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和經濟野心比政治價值觀重要,從奧巴馬拒就香港民主問題表態,未肯放棄與發動政變的泰國軍方舉行演習,在馬來西亞亦對深陷政治衝突的安華置之不理可見一斑。《經濟學人》認為,若華府未能保留關注人權等的「軟實力」,勢令東盟國家確信美國和中國的地位正此消彼長。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