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1930年代台灣原住民抗日「霧社事件」被拍成電影 《賽德克?巴萊》(圖)。
放大
 

其他新聞
實戰錦囊﹕比較題——暗比
試題拆解﹕監察地溝油
答題技巧
試題拆解﹕教師為你評改答案
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通識手記﹕台灣原住民力抗同化

【明報專訊】大家有聽過《賽德克.巴萊》嗎?該電影由台灣導演魏德聖執導,共兩集分別為《太陽旗》和《彩虹橋》,2011年上映。「賽德克巴萊」(seediq bale)是原住民語,意思即「真正的人」。故事描述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在1930年起的抗日運動,史稱「霧社事件」。霧社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如果你曾到訪過著名旅遊景點清境,霧社就在那附近。

電影講述日治時期的台灣(即1895年至1945年),原住民被同化,部分人更被迫從小接受日本文化和教育,甚至要改名,例如被當時報章認為是兩兄弟的花岡一郎和花岡二郎,其實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原住民男子。「紋面」是賽德克族一個重要文化。該族女子學懂織布後可在面上紋上特定圖案,意思為可以出嫁;而男子要紋面就必須成功獵取人頭。在日軍管治下,紋面被禁止,對族人來說非常「殘忍」,因為傳說族人死後,須靠面上的圖案才能通過彩虹橋與祖靈相見。族人的文化被抹殺、受盡壓迫,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於是帶領族人反抗,保衛家園。經過多年反抗,不敵日軍「以夷制夷」的策略,不少族人因此犧牲,最後莫那魯道亦自盡。

台灣原住民即最早一批定居於島上的人,據考古學家研究,原住民可能在島上生活已逾8000年。賽德克族是眾原住民族群中其中一個,因抗日運動而有特別的歷史地位,但日治時期後,獲官方承認的只有九大族(旅遊景點「九族文化村」就是這個意思),並不包括賽德克族,它一直被認為是九族中泰雅族的分支,經過多年正名運動,2008年才被官方承認。現在獲台灣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群有16個,人口最多的阿美族有近20萬人。與電影不同,現在不少原住民已不住在山上,轉到「平地」發展。很多演藝界名人也是原住民,例如阿美族的張震嶽、卑南族的張惠妹等都為人熟悉,而電影《KANO》導演馬志翔則擁有二分一賽德克族血統。

制度不平等 衍生貧窮問題

雖然族群被承認,但台灣原住民仍面對不少問題,例如身分。張震嶽曾說﹕「過去20年,台灣的原住民一直爭取用回自己的原住民名字,七、八年前才成事,能在身分證上用原住民名字。」由於教育制度不平等,令原住民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減低。教育程度偏低,加上語言問題,令部分原住民難以在城市謀生,衍生貧窮問題。

文﹕Polly

 
 
今日相關新聞
通識手記﹕台灣原住民力抗同化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