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故事﹕升級再造 廢物增值 復活
【明報專訊】以往談到環保,一般想到環保3R中的recycling(循環再造),再造紙是其中一例。近年,upcycling的興起令環保不再局限於3R。Upcycling,即升級再造,顧名思義是透過再造為物品創出更高價值。很多upcycling活動都跟藝術相關,有些更直接以宣揚環保觀念為目的。所謂價值提升,不一定以金錢衡量。
◆ We Sculptors × 綠色火龍 ◆
由一班雕塑藝術家組成的We Sculptors (雕塑.型社)受南區區議會邀請,為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舞火龍活動設計以環保物料製作的「綠色藝術龍」。這次作品由8名雕塑藝術家共同負責,其中Raymond小時候住在南區,坐車經過薄扶林村曾看到火龍,覺得這項傳統很特別,後來在電視看到舞火龍的盛况,被村民的齊心和投入感染。另一名藝術家Kitty說因為這次活動才第一次接觸這項傳統,跟薄扶林村的吳師傅上課學做火龍,感受百年歷史文化,始了解當中意義。Raymond說,學習製作火龍時感到新鮮和興奮,雖然在戶外上課很熱,但將百年傳統以創新方式呈現,感覺很好。
百年傳統 創新呈現
Raymond和Kitty跟吳師傅學習主要用竹和鐵線作材料的傳統火龍製作技巧,之後把它重新設計。除了傳統物料,綠色藝術龍的主要材料是膠樽。Raymond和Kitty等人從多個途徑收集膠樽,「WhatsApp信息傳出去,就有很多朋友說可以提供不要的膠樽,從朋友收集到150個,加上從回收商得到的200個,一共用了350個膠樽」。Raymond笑言收集膠樽期間,看到街上回收箱都有意欲去翻,看看有沒有可用的物料。雖然在短時間內成功收集可用的素材感到高興,但Raymond也不忘提醒朋友,外出時可自攜水樽,盡量不要貪方便買膠樽飲品,而他自己去運動時也有自備水樽的習慣。
「無腳龍」含意:人是環保關鍵
Raymond和Kitty製作綠色藝術龍時用盡膠樽每一部分,把每個膠樽仔細清洗乾淨,然後切割成4部分,用在龍的不同部位,例如瓶蓋變成舌頭、瓶底變成上下顎等。Kitty希望綠色藝術龍能帶出「人是環保的關鍵」的信息,「都市人享受的物質太多,但不懂珍惜,導致嚴重浪費。綠色藝術龍沒有腳(還被師傅說像蛇),但我們在龍下方的地上貼腳印,觀賞者可踩在腳印上,把自己變成藝術龍的四肢,代表人是環保的關鍵」。
除了今次的藝術龍,Raymond和Kitty平時的藝術作品也帶有upcycling的元素,例如木製雕塑(下圖)通常會使用香港各處的倒塌樹木製作,從工廠大廈拾到木板等物料會重新設計成為家具。Kitty說,平時會做分類回收,一些不要的衣服會動手改造成圍巾、小袋子等,她認為環保跟創意有直接關連,有創意的人可以想出物件的多種用途,但重點還是肯花時間去做。Raymond和Kitty認為年輕人想做upcycling,可從日常生活入手,不必特意到街上收集物料,家中不要的東西,例如廁紙筒、不再穿的襪等,也可動手製作成別的東西,延續物件的生命。
◆ Alchemist Creations × 鋁罐手表 ◆
Alchemist,煉金術師,將平平無奇的金屬煉成價值不菲的黃金;所謂upcycling,也是同樣道理。修讀產品設計的Kat,2011年與兩個同學申請大學的創業基金(MicroFund),設計了他們第一批商品,品牌名稱為Alchemist Creations。Kat說,廢物再造的念頭來自她在家具公司工作的經驗,「當時看到工廠有很多用不着的皮碎,了解到原來正常的生產程序會導致嚴重浪費」。早在念大學時,他們已喜歡拿鋁罐砌一些小東西,後來發現結合兩個鋁罐的底部,剛好可以成為手表外殼,於是着手製作鋁罐手表。
工廠生產致嚴重浪費 萌廢物再造念頭
Kat說,生產最難的部分是品質管理,每件產品都需要符合他們自訂的標準。「因為是手作商品,每件都可能有差異,例如表帶的線步不可能整齊劃一,但這些是手作的特點,所以問題不大。但如果鋁罐有刮痕或凹陷就一定不能上架販售。」一開始Alchemist Creations的商品在Hong Kong Design Gallery出售,後來因設計獲頒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受到不少外國分銷商青睞,品牌獲得走向國際的機會,現時Alchemist Creations在歐美、台灣等地都有銷售平台。
Alchemist Creations聘請庇護工場的學員,幾名創辦人在工場指導他們製作手表的技巧,再由學員負責製作。Kat說以往庇護工場學員只是做一些簡單工序,如入信封等,感到很悶。「學習製作手表後,學員非常興奮,甚至會主動問什麼時候可以讓他們試做真手表。」Kat希望品牌在商業營運的同時,也可以「對社會好」,正如當初大學創業基金的口號「Do Well, Do Good」。她指出,聘請工場學員並不是單方面幫助他們,而是互相幫忙,「手製一隻鋁罐手表要花4至5小時,如沒有庇護工場的學員幫忙,根本不能量產」。
庇護工場生產 「互相幫助」
問到對upcycling的看法,Kat認為不用刻意去強調,upcycling只是用一個新名詞去包裝一些存在已久的東西。「Upcycling是我們從小到大的一些小聰明,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試過用不要的東西去DIY小手作。我小學時曾用不要的窗簾布,親手縫成一件和服。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沒什麼美感可言,但那時候還是穿得很高興。」
◆ 其他upcycling品牌 ◆
坊間還有其他與upcycling相關的品牌和社企,給廢料第二生命。
◆木一番
本地社企「木一番」成立於2013年,把回收所得的廢棄木材重新設計改造,製成不同木製品及家具出售,讓木材重生。
◆Lastbutnotleast
設計品牌Lastbutnotleast提供改裝服務,着重時裝的可持續性,把客人的舊衣加入創意,變成獨一無二的新衣服。
◆KaCaMa Design Lab
2011年成立的KaCaMa Design Lab擅長把消費過後產生的廢物循環再造,變成新的創意商品或裝置。創辦人認為環保不僅是節能,亦是一種生活品味,希望以有趣方式把這種生活品味呈現在產品設計上。除推行環保概念外,品牌亦希望連繫社區關係,透過從事本地生產及保留傳統文化來推動社區發展,例如與本地布工廠房及車衣女工合作,延續本地工業和傳統手藝的文化。
■相關概念
環保意識(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資源分配(allocation of resources)
循環再造(recycling)
升級再造(upcycling)
思考問題
1. 你有沒有upcycling的經驗?
2. 你認為「升級再造」的「升級」包含什麼元素?
3. 升級再造多大程度對環保有幫助?
文﹕鄭寶欣
圖﹕鄭寶欣、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