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熒光棒一拗即斷 漏致癌物
手帶似「麻油」包裝 兒童易誤吞
中秋將至,近年不少香港市民以熒光棒代替傳統蠟燭應節,有幼童曾折斷熒光棒,導致皮膚遭熒光劑灼傷。本報透過理大專家測試市面3款熒光棒,發現有兩大安全風險,一是幼身熒光棒的膠質外殼僅厚0.89毫米,簡單向下拗即折斷,棒內熒光劑及玻璃碎流出;二是新式熒光手帶,僅將熒光劑存於如即食麵的「麻油」包裝,再放入膠帶內,兒童容易取出誤吞。有化學系學者指,熒光棒內的物質可灼傷皮膚導致甩皮,甚或致癌,醫管局亦指棒內溶劑不慎入眼可能永久損害視力。明報記者 錢瑋琪
香港海關表示,巿面有售的熒光棒受《玩具及兒童產品安全條例》規定監管,海關會密切留意巿面玩具的安全,對懷疑可能不安全玩具及產品會採風險評估,派員抽樣化驗測試安全。
兒童誤吞熒光液 5年7宗
醫管局表示,公立醫院在過去5年有7宗兒童誤吞熒光棒液體個案,4宗在去年8至10月發生,未計熒光劑入眼或灼傷皮膚等數字,如誤吞熒光液體一般不會中毒,但會輕微灼痛及嘔吐。
醫管局提醒市民,熒光棒內的熒光劑屬化學物質,會刺激皮膚、眼睛及呼吸道黏膜,如折斷濺出熒光劑不慎彈入眼,可能傷及眼角膜,永久損害視力。
本報在市面購得3款熒光棒,包括傳統直身熒光棒、幼身熒光棒(可彎曲)及新式熒光手帶(見圖),價錢由0.5港元至18港元,其中一筒40支的幼身熒光棒,每筒售20港元。熒光棒包裝都印有不准3歲以下兒童使用、避免過度彎折及清洗方法等。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工程師盧覺強測試發現,傳統直身熒光棒的膠外殼厚達1.49毫米,至少6磅力才能令其「發光」,不易拗斷。不過,幼身熒光棒膠外殼僅厚0.89毫米(即傳統熒光棒的約一半),盧覺強評估只需2磅力即可令其拗折(如對摺)「發光」,盧以雙手將熒光棒拗折時,熒光棒即告裂開,滲出熒光劑及玻璃碎。
呈膠帶狀的扁形熒光手帶,內裏兩邊分別放有熒光劑及雙氧水溶液包,用力壓爆兩邊的溶液包可使其混合至發光,但由於膠帶易於剪開,溶劑亦如「麻油」包裝,或致兒童誤吞。
城大生物及化學教授林漢華說,幼身熒光棒一折即斷屬「不合格」。他解釋,棒內含有溶劑、雙氧水及熒光顏料等化學物,除紅色顏料「羅丹明」毒性較低,其他顏料的致癌風險都較高。
急症室專科醫生何曉輝表示,若熒光劑入眼或濺及皮膚,須盡快以清水沖洗,否則或令眼角膜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