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為淵驅魚 中國漁翁難做
俄羅斯對中國輸送石油氣的管道終於動工,俄國總統普京更罕有地表示無條件支持國營石油公司對中資開放。西方輿論分析的結論都是,烏克蘭衝突後,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令中國漁翁得利,成了烏克蘭危機的最大贏家。但其實,中國卻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歐美倒的確是為淵驅魚,逼中俄結盟。
華「被動受益」 甜頭有限
被西方指為中國得利的例子,多指中俄爭拗多年的輸油管線終達成協議,及俄國開放進口中國豬肉等,其實輸油管談判歷經10多年,烏克蘭危機不過是壓斷駱駝脊樑的最後一根稻草。石油也好、豬肉也好,其實都是俄對歐美反制裁停止輸油氣、停購豬肉的結果,中國只是「被動受益」。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不足中國四分之一,當前中俄貿易額尚不足千億美元,俄國僅中國第10大貿易伙伴,甚至排在馬來西亞之後。經濟規模如此懸殊,中國即使受益,甜頭也有限。
另一方面,與中國經濟關係密切的歐美國家,雖想在對俄制裁中爭取北京中立(僅是爭取中立,並不奢望中方站在反俄立場),但僅限於口惠,甚至在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東海、南海問題上,奧巴馬連口惠都欠奉。
拒選邊站 怕殃及池魚
而且,坐山觀虎鬥的中國這場戲看得並不輕鬆。中國在這場危機中雖傾向莫斯科,但並不想選邊站,一是不想得罪烏克蘭和東歐國家,二是不想開支持公投分裂國家的先例。故與外間想像的左右逢源、予取予攜不同,中國實際上是小心翼翼、左右為難。正如新華社所言,對中國而言,「不是鷸蚌相爭,反可能是城門失火」。
說到中俄熱絡,主要因雙方戰略猜忌不如中美間嚴重,也因習近平與普京的個人關係較佳,習曾對普京稱「我和你性格很相似」,兩人一年內已會晤8次,本月在塔吉克首都杜尚別將再見一面,加上歐美在國際間遏制中國,中俄想不親密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