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共的帝相之爭
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國務卿克里等近日先後訪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韓國、拉美四國訪問,以及參加金磚五國峰會,皆受到極高禮遇,皆因他大手筆的送出數十億美元巴西飛機合同、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秘魯鐵路等。如此隱隱然回復昔日帝國萬方來朝之象固然有助習鞏固權力,同時也會加劇他與李克強的緊張關係。
習李上任之初尚是對等關係,官方傳媒報道兩人動態時,篇幅在伯仲間,外間亦有「習李體制」之說。但隨着習近平集各項大權於一身,逐漸顯露強勢,官媒「捧習抑李」也日漸露骨,如今連屬總理權力範圍的經濟決策及國務院人事權,習也能插手,徹底打破原來的平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由總理總結過去一年的中央經濟工作,但去年底改由習近平操刀,而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也由習任組長。近日,原是執行李克強經濟政策的重鎮、被稱為「小國務院」的「發改委」,任命天津市政協主席何立峰為副主任,他長期在福建工作,與習近平關係密切,另一副主任劉鶴更是習的「經濟大腦」,習曾向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尼隆介紹說:「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至此,「小國務院」11名副主任中,只得兩人跟李克強有較深淵源,但前4名副主任中有兩人屬習的親信,習要控制發改委易如反掌。這很易演變成歷朝的「帝相之爭」。
宰相、丞相等由皇帝任命,理應是從屬關係,但因有沒條文規定雙方權限,埋下權爭伏線;况且一個決策,一個執行,總有摩擦機會。如目標相同、理念一致,尚能建立互信,矛盾不會表面化,相反若看法不同,溝通又不足,慢慢會積小成大,最後必水火不容。
皇帝過於強勢,宰相就形同被廢;皇帝過弱,遇到精明能幹的宰相,則皇帝必被架空。習近平乃強勢之君,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李克強也是有抱負之人,主張市場主導,政見南轅北轍,最後會如何呢?
皇帝過於強勢,宰相就形同被廢;皇帝過弱,遇到精明能幹的宰相,則皇帝必被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