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只寫到1984年 編劇:之後太難寫
電視劇《歷史轉折的鄧小平》(下稱《鄧小平》),本月8日在央視一台開播以來,廣受關注。該劇描寫的時間段主要是1976至1984年間。為什麼寫到1984年呢?「因為1984年以後太難寫了,」該劇總編劇龍平平坦言。
據多維新聞報道,《鄧小平》的總編劇龍平平,現年58歲,是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第三編研部的職能,就是「編輯鄧小平、陳雲的著作,撰寫其年譜、傳記,研究他們的思想、生平」。龍平平研究鄧小平已有20多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接受採訪時,龍平平說自己不是第一次當編劇了,2003年電影《鄧小平》也是他做編劇。電影中就是寫到1992年。但他感覺「把握不住」,有些事「寫書還可以,要演出來很難」。
對電視劇《歷史轉折的鄧小平》,公眾比較關心的是「脫敏」。龍平平認為,目前「已經是破天荒了」。
原編劇兩度創作劇本被棄
龍平平稱,早在10年前,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的時候,就有許多電視工作者想做這部電視劇,但因「題材重大,難度也比較大」,在創作中遇到很多困難,最後未能完成。
資料顯示,最早開始籌備拍攝《鄧小平》是在2001年,當年,中央重大革命歷史影視題材領導小組在北戴河召開工作會議,會上明確提出,必須集中精兵強將投入拍攝製作,於2004年保質保量地完成《鄧小平》。
當時定下的編劇,是寫過《小平,您好》的著名編劇王朝柱;導演是金韜,扮演鄧小平的是上海演員潘玉民。當時的導演金韜稱,劇組遵循的一個創作原則是「凡是還健在的歷史人物一般不應出現在熒屏上」。
當年電視劇已經進入攝製階段,但最終未能有成果。有知情人告訴鳳凰網,王朝柱兩度創作和修改的劇本被棄用,原因不明。
此次電視劇《鄧小平》的助理編劇周錕稱,這次劇本一稿約60萬字,大幅度修改至少三輪。原定的是52集,最終播出是48集。「集數變化也有多次,還有60多集的版本。」周錕稱。
編劇都是「拿工資」研究鄧小平的人
龍平平稱,這次他編寫《鄧小平》劇本,始於2009年,有關部門決定請中央文獻研究室牽頭製作這部電視劇。
「2009年2月,領導交來這個任務,並有三條指導意見:一是時間段定為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二是核心反映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形象;三是要反映國家總體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我理解為,要反映鄧小平的時代。」
之所以把這個任務交給中央文獻研究室,是因為該機構第三編研部的職能就是研究鄧小平,過去叫「鄧小平研究組」,大概不到二十人。按龍平平的形容,這些人就是「拿工資專門研究鄧小平」的職業鄧小平研究者。鄧小平文選、著作等,大多數都是由這個部門編輯。過去反映鄧小平的影視作品,絕大多數也是該部門參與創作。
龍平平稱,為了讓電視劇更好看,他們採取了「專家和作家相結合」的辦法,「我們是鄧小平專家,主要是抽像思維,但現在這個任務是文藝作品,是形象思維,所以要請作家來幫忙。」他說,創作劇本4年中,很多作家都有參與。
「有過甩手不幹的想法」
劇本創作歷時4年,龍平平的形容是「非常艱苦」,因為這段歷史「離我們太近」:「我們學歷史的行規,是當代人不寫當代事。」
最難的首先是人物。改革開放,鄧小平是首功,「但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集體智慧,不能抹殺那一代革命家的貢獻。」龍平平說,電視劇中,至少出現了50個以上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些人還健在。他認為,要寫成「改革開放的英雄榜」,是創作目的之一。
另外,描述事件也很難。該劇描寫的是1976-1984年這8年的事情,是「新的革命開始的8年」,對中國現在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會影響中國的走向和未來。
這8年裏,很多事情「有的有結論,有的沒有結論,」龍平平說,今天中國進入社會矛盾凸顯期,審視過去必然會引起不同的認識。
因此,整個創作就是在不斷地克服「人物」和「事件」兩個難點。
「有過失望,有過徬徨,也有過甩手不幹的想法,」龍平平坦言。
審查「一路暢通」
不過,儘管創作過程艱難,按龍平平所稱,這部片子,「從劇本的審查到成片的審查,都是一路暢通」。
「儘管程序很多,手續很多,但沒有遇到任何刁難。」他又補充說﹕「我不是要歌頌誰,這是真心話。如果沒有各方面支持,不可能8月8日開播。」他說,送審是在6月5日。
「要特別感謝廣電總局和中宣部。」他說。想確定播出時間時,他見到負責文藝的中宣部領導,說:能否10天內給我們一個意見?對方十分爽快就答應了,第三天就接到電話,當時他還在外面出差,「接到電話說,你趕緊回來,意見出來了。我沒想到這麼快。」
龍平平說﹕「8月8日開播,超出我預料。我原來沒有信心8月8日能播。」
有編劇說,編劇就是要「寫狠一點,然後被刪一點,好歹還能留下一點」,是這樣麼?
「這情況我們這沒有。」龍平平笑了。
這部片子為何能「一路暢通」?龍平平說自己以前就是個審稿人,「我是幹這行的,參加過很多審片、審稿。創作那4年,我想的就是審查時人家怎樣才能挑不出毛病。」
「脫敏」﹕習主席都不迴避
很多人關注這部電視劇,是關於「脫敏」的問題。在龍平平看來,首先寫這8年,「大事件不能落」,很多事情很難把握,他也想過「不碰行不行」,但後來他覺得當代人寫當代事都寫不清楚的話,是不負責的。
比如電視劇一開始,上來就是貼大字報,後來又寫到逃港。龍平平說,逃港這個事件,從最初的劇本裏就有,寫得也比較充分,「以往屏幕上都沒怎麼出現過,我心裏一直打鼓,說說沒問題,但一旦拍出來,視覺上的效果,我很擔心。但最後沒有一個人提出有問題。」
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自信?龍平平說,十八大後習近平第一站就到廣東,多次提到逃港事件,「他都不迴避,我們有什麼好迴避的呢?」
「敏感不敏感,首先是你的立場、觀點,其次要客觀。」比如華國鋒,寫這8年,如果沒有華國鋒,或者對他的貢獻不作表現,這是說不過去的。「沒有一個人提出『華國鋒就算了吧』這種說法。」
劇中稱粉碎四人幫是「毛主席生前部署」,引起了不少爭議。
毛生前部署粉碎四人幫 劇組﹕有依據
劇組稱,有一份「紅頭文件」——中共中央通知(中發〔1976〕16號),該文件透露,毛主席曾在江青的信上批示:「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組閣(當後台老闆),你積怨甚多,要團結多數。至囑。」「人貴有自知之明。又及。」
還有一段是毛主席說:「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作委員長,她自己作黨的主席。」毛主席還說過:「江青有野心,有沒有,我看是有。」
劇本製作團隊寫出「粉碎四人幫,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這一台詞的依據,主要來自於該文件中稱:「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就指出:他們的問題,『上半年解決不了,下半年解決;今年解決不了,明年解決,明年解決不了,後年解決。』」
龍平平稱,華國鋒在當時場合下說是「毛主席生前部署」,是合理的。
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的「第一抉擇」
龍平平也把一些個人經歷放到劇中。他說,田源這個角色,就有他自己的影子。田源參加高考時遇到的一些問題,就是他當年遇到的。
恢復高考,在劇中是重點表現的大事件。「鄧小平7月23日才恢復職務,8月6日就恢復高考。」龍平平認為這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抉擇」。
劇中有一場戲,北大新生入學,就有叔侄同班、夫妻同班、師生同班這樣的「千古奇觀」。
知青回城:可能會感動很多人
知青回城的戲也是重點。「之前好幾稿都沒有知青回城的戲,現在有3集講知青回城。」龍平平說,這個戲,應該會讓很多人感動。
「當時國家那麼困難,很多人說,這麼多知青回城,北京怎麼受得了?上海怎麼受得了?鄧小平緩慢地說:讓孩子們回來吧。這就讓上千萬人回城了,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再過兩年,可能就回不來了。」
為劇中錯誤道歉
按龍平平的說法,該劇可分為三個部分:前13集,講1976年10月到1978年3月,從粉碎四人幫後復出,主動請纓管科教,並以科教為突破口,撥亂反正;第二部分是「歷史轉折」,從1978年5月真理標準大討論,到當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三部分是三中全會之後到1984年,這是全面改革開放的過程,包括香港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等。
即使是現在看,龍平平還能對自己的作品挑出不少毛病。比如近日播出的一集中,演員在1978年抱怨「現在高三的學生不會做一元一次方程」,但實際上當年還沒有高三。毛澤東早年縮短學制,中學變成4年,「高三」至少到1979年之後才出現。
「作為主編劇,我道歉。」龍平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