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臭氧污染10年新高
粵港減排未改善 區域污染惡化
【明報專訊】粵港合作減排,但空氣質素未見顯著改善,健康空氣行動總結今年上半年本港空氣質素,發現臭氧濃度是自2004年以來最高,達每立方米43微克;逾八成一般空氣監測站的臭氧超標次數亦較去年同期上升,當中在人[罕見的塔門,上半年臭氧超標達37次,較去年同期的25次增加1.6倍,反映區域污染有惡化[象。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鄺芯妍表示,臭氧是次生污染物,由太陽的紫外光與汽車污染物氮氧化物產生化學作用而形成,塔門錄得臭氧超標次數上升,顯示區域污染問題嚴重,對粵港2015年減排達標並不樂觀。
大型基建加劇污染
鄺表示,本港近年陸續有大型基建落成,海陸空污染勢必加劇,例如郵輪碼頭、港珠澳大橋通車令訪港汽車增加,以至機場第三條跑道,都會抵消減排效果,要求港府聯同內地研究加強減排。鄺指出,機管局的環評指機場第三條跑在運作期間符合空氣質素指標,但實G是空氣污染有惡化[象,質疑第三條跑道的環評報告過分樂觀,要求機管局重新評估三跑對空氣質素的影響。
基建料致東涌污染惡化
事實上,本港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可吸入懸浮料子(PM10)、微細懸浮粒子(PM2.5)、二氧化硫及臭氧,上半年各區監測站平均濃度絕大部分超出世衛標準,當中東涌成為重災區,東涌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到最嚴重的10+時數,在全港排第3位(第一位是旺角路邊監測站、第二位是銅鑼灣路邊監測站),估計大橋通車及機場第三跑道會令區內空氣惡化。另外,觀塘的PM10濃度亦由去年半年超標53次,增至今年上半年的82次,估計與區內樓宇重建及郵輪碼頭啟用有關。
內地車進港須符歐盟五期標準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昨討論粵港減排措施,公民黨郭榮鏗擔心,兩地車輛排放指標有落差,擔心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內地車輛入境會加劇本港空氣污染。環保署副署長黎志華表示,目前內地車輛進入本港需要取得牌照,需要符合歐盟五期車輛標準,日後港珠澳大澳通車,現行對車輛的環保要求,到時亦會繼續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