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西方主導 與IMF世銀打對台
金磚五國推出「新開發銀行」與「應變儲備安排」,貸款對象包括其他聯合國成員國,顯然有與西方主導的現行國際金融體制打對台之意。
《金融時報》形容,「新開發銀行」建立是對美國政策制訂者的提醒:現有多邊機構需要改革,以適應全球經濟重心轉向發展中世界的現實。
金磚之父:美逼另起爐灶
發明「金磚四國」(BRIC)概念的高盛前高層奧尼爾(Jim O'Neill)更將矛頭指向美國國會,4月在《每日電訊報》撰文,暗批美國國會阻撓新興國家在IMF取得更大投票權,指這是金磚國改而尋求另起爐灶的肇因。
西方輿論對金磚銀行褒貶不一。世界銀行行長金墉上周指出,發展中國家的基建資金需求每年起碼有1萬億美元,遠超世銀負荷,「故我們歡迎任何新機構」。
兩名世銀前首席經濟學家斯特恩(Nick Stern)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去年指,新行不但可以在發展中國家帶動可持續增長,更可刺激現行金融秩序改革,已發展和發展中世界皆可受惠。
成員競爭激烈 難有效抗歐美
另外一些輿論唱淡金磚國實力。德國之聲引述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副主席朗哈默爾(Rolf Langhammer)指,新開發銀行不過是向老牌工業國發出政治信號,希望擺脫IMF對其發號施令,「比起合作伙伴,金融五國更似是原材料、資源和土地的競爭對手」。
曾經為IMF和世銀擔任顧問的嶺南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夏爾馬(Shalendra D. Sharma)更向本報直言,新開發銀行不是IMF和世銀對手,甚至更指其「沒有真正的未來」。
他又認為金磚五國只可以在有限範圍的議題上合作,而經濟及安全議題會帶來分裂,「例如印度和中國在地區安全議題上有深刻分歧」,故他不認為金磚國會成為有效抵抗西方陣營。
金磚成員國的專家有不同看法。俄羅斯科學院經濟學者托洛拉亞(Georgy Toloraya)認為,最少直至目前為止,金磚陣營內部「向心力傾向仍佔主導」,成員國之間利益相近程度大於分歧。
他在俄國外交期刊《全球事務中的俄羅斯》指出,金磚組織是首個「精心建構環球社會規範的跨文明計劃」,其存在理由是改變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系統,「不應被簡化或表達為『反西方』」。
俄學者﹕中國主導論不準確
托洛拉亞認為,外界指金磚五國以中國為中心的講法不甚準確。
他相信北京無意單靠經濟強勢搶奪陣營主導權,金磚國其實由中、俄組成的「戰略軸心」帶頭,印度立場較克制,至於巴西和南非暫時只靠舉辦峰會加強外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