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分析,泰國多次內亂衝突,並不是民主制度本身出問題,而是不少泰國人認為除了民主選舉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推翻政權,例如軍方介入,加上泰國城鄉矛盾嚴重,令到選舉結果不獲廣泛認同。他又指出,雖然香港應不會如泰國般出現如此內亂衝突,但建制派與民主派的對立,不是設計一個普選制度便可以解決,「哪一方人士當選,另一方的人都會搞對抗行動」。
縱有民主制度 敗者照搞對抗
劉兆佳稱,在亞洲不少國家中,泰國算是實行民主條件最好的一個國家,既沒做過殖民地,也沒有不同種族、宗教與語言衝突,沒出現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衝突,但該國近年經常出現大型示威,情况與拉丁美洲的民主進程有點類似。在1960、70年代,拉美除了民主外,同時有幾套遊戲規則產生政府,原因是雖然部分人對民主有憧憬,但亦有很多人認為軍事政變或精英協商也可達至政權更替。泰國不少人也相信可以通過示威推翻政府,特別是有泰王或軍方介入時。
劉﹕港須處理意識形態對立
劉兆佳指香港同樣面對兩批人互不認同對方的情况,任何一方在選舉中得勝,都可能造成另一方的對抗及不合作。如何突破這一僵局?他認為,香港在創造普選的制度與文化時,應處理這個意識形態對立問題。
泰學者﹕尊重選民授權成出路
泰國近七成選民是住在鄉村的農民,也是當年他信政權的主要支持者。該國朱拉隆功大學安全與國際研究所主任提蒂南(Thitinan Pongsudhirak)形容,素貼發動的是一場「少數人政變」,反對派只獲全國約五分之二選民支持,在選舉中屢戰屢敗,因此,透過激發暴力以引入軍隊或司法等外部力量,成為打倒其眼中貪腐政權的最好方法。然而此舉卻造成惡性循環,一旦失敗,反而將削弱自己的選民基礎。
提蒂南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泰國亂局始終只有重歸尊重選民授權才有出路,而這需要在野民主黨信任議會民主,爭取透過選舉壯大力量,而不是訴諸軍隊等外部力量;至於英祿陣營,若經此一役能領悟多數決規則必須容納少數派的不滿,進一步擺脫他信的影子,泰國民主政治將更穩固。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