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分歧多 電車俄烏題待解
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舉行的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未達成太多積極成果。電動車、稀土、俄烏戰爭、小額包裹等各種分歧摩擦暫難彌合,挑戰未來一段時期的中歐關係。
被指助俄戰爭經濟
中歐關係降溫不僅因為貿易「失衡」,還在於俄烏戰爭以來,北京被歐洲各方認為背後支持(包括出口物資)俄羅斯,路透社23日就引述歐洲安全官員稱,中國製造的引擎正透過影子公司秘密運給俄國營無人機製造商。布魯塞爾日前把一些中國實體納入針對俄國的制裁方案,馮德萊恩也對歐洲議會稱中國實際上助長俄羅斯的戰爭經濟。中國則一向強調中立,支持勸和促談。
歐盟各國進口中國電動車和電池經過幾年猛增後,歐盟2024年底決定徵收高額反補貼關稅,談判至今仍未達成。而中國就此反制的徵收歐洲白蘭地反傾銷稅,月初在外長王毅訪歐之際,以價格承諾方式解決爭端;同時王毅也就稀土磁鐵產品出口管制一事,承諾「歐企的正常需求將得到保障」。惟稀土也被歐方一些人視為中國的「談判武器」、「勒索工具」。
中國小額包裹亦引發爭端,Shein、Temu和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這些中國電商平台的商品湧入歐洲,被指對歐製造業構成不公平競爭;歐盟已提議對直接寄送至民居的包裹徵收兩歐元的處理費,費用將會由電商平台承擔。歐盟早前還宣布將中國公司排除在超過500萬歐元的公共採購訂單之外,中國財政部本月初決定對等反制。
歐洲政策中心的高級研究者法比安·祖利格對美聯社表示,中歐雙方都有利益訴求,也都有讓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