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Mark Spigelman
「傳承歷史遏種族主義 教育最重要」
今日(27日)是聯合國緬懷大屠殺遇難者國際紀念日。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Mark Spigelman(下文簡稱Mark)及其身為集中營倖存者後代的妻子Rachel近日從澳洲飛到香港,走訪不同學校介紹其個人故事和相關歷史。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大屠殺倖存者一代逐漸凋零,這也令歷史和記憶傳承的工作更顯重要。Mark上周與Rachel一起接受本報訪問,他以個人經歷佐證教育對傳承歷史的重要,指出倘若下一代自小被灌輸反猶太等種族主義思想,到其長大後再想糾正錯誤想法,將是事倍功半。
明報記者 周宏量
聯合國大會在2005年通過每年1月27日定為「緬懷大屠殺遇難者國際紀念日」,悼念納粹猶太人大屠殺(The Holocaust)的受害者——在1945年的這一天,最惡名昭著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暨滅絕營比克瑙營區(Auschwitz II-Birkenau)獲蘇聯紅軍解放。
炮聲歇驚醒 望槍知非德軍
在距離奧斯威辛約40公里的波蘭城鎮本津(B?dzin)出生的Mark自言,這天對他來說就是戰爭終結之日。Mark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獲解放前數月,與家人棲身於距集中營非常接近的村屋。他憶述,在這日來臨前,因蘇軍逼近,屋外一連數周傳出槍聲,但這日他突然睡醒,「不是因為吵耳聲……我睡醒是因為突然不再有吵耳聲——大炮不再響鳴」。他從窗邊偷望出去,看到兩名白衣士兵在雪地中走近,不知為何身為小孩的他認得出二人手持的不是德軍的槍,而是蘇軍的槍,「我意識到俄羅斯人(蘇軍)在這裏,我得到解放了」。
當然不是每一個猶太人都像Mark般幸運,像Mark的祖父和堂兄便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然而,Mark沒想過戰爭結束不代表和平降臨。數周後,Mark進入波蘭人學校就讀,在逃難中度過嬰幼年的他滿心期待終可與同齡孩童玩樂,卻發現迎接自己的是欺凌。
反猶思想毒害 波蘭孩童欺凌
在小息時間,Mark被一班波蘭孩童圍着毆打。他們高喊「猶太人,你們發動了戰爭」,Mark答稱戰爭開始時自己可還沒出生,但孩童們仍在打他,高喊「你們殺死耶穌基督」,那時候的他甚至不知道誰是耶穌基督,他的否認反招致更暴力的毆打。Mark望向走近的老師求救,老師卻直行直過。Mark父母自此不敢再讓孩子上學,後來舉家移民澳洲。
Mark事後回想,這些波蘭孩童自幼被德國人教師灌輸的反猶思想所毒害,這段經歷令他明白到教育的重要。距離二戰結束已有80年,大屠殺倖存者相繼離世,像獲解放時還未到5歲的Mark現也年屆84歲,如何向下一代傳承大屠殺的歷史和反思,避免像反猶主義等種族主義重臨,已成當務之急。在曾發生猶太人大屠殺的歐洲,過去十數年極右民粹思潮再現,一些新納粹或新法西斯主義政黨更在政壇佔據益見重要的位置,令人擔憂新世代的社會思想發展。
偏見令信息難傳達
「在每一個社會,我都可以傳達信息,但信息只能傳達到思想開放的人。」Mark坦言傳承歷史的最大挑戰在於偏見,這也是為何日常教育如此重要,他說:「對那些業已被某種形式的反猶主義或歧視行為所影響的人,信息要傳達得到,將是困難得多的事。我只是來這裏演講30至40分鐘,但如果他們每日對着一名對猶太人持負面看法或種族主義觀點的老師,那些已被洗腦的學生很難聽得進(我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