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讀書法:AI製字卡 溫習講效率
【明報專訊】溫習的煩惱人人也經歷過,尤其涉及大量記誦的學科,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三年級學生陳志誠(Jason)於大學讀醫時,溫習所費的時間多,啟發了他利用AI自動生成的功能,將筆記上載,然後由AI整理筆記,轉化成不同的問題,以問題製成「字卡」(flashcard),幫助自己溫習。原來以字卡協助溫習,是Jason中學時已採用的有效讀書法,他說背後其實是有理論支持的。
卡面寫問題 背面填答案
Jason初中於本地中學就讀,高中往英國升學,最後於港大讀醫。Jason說:「中學的時候溫習會用字卡的方式溫習,就是用手寫,在卡面寫上(與溫習內容相關的)問題,背後寫上答案。」升大學後仍沿用此法,「(醫科)許多同學都會用此方法溫習,但因為要溫習的內容實在太多,逐條問題寫、加上寫答案,太費時失事」,他遂想到利用AI的自動生成功能協助有效溫習。起初研發的應用程式在同學中流傳,沒想到大受歡迎,不止讀醫的同學,就讀其他科目,以及其他院校的同學,甚至海外的人也會用,「但凡涉及大量記誦內容的科目,如法律等,都會用得上。而令我頗感意外的,也有棋士會用它來溫習及記誦不同的棋法」。Jason見應用程式日益受歡迎,於今年將應用程式製成溫習筆記平台,讓更多人使用。
平台雖然人人適用,但仍以學生為主,Jason說:「中學生、大學生等等,都想大家能用得上,幫助減少溫習的壓力。」畢竟Jason與大家同樣面對溫習煩惱,感同身受。現在他除了是學生,也是創業者,比起過去只是分享行之有效的溫習方式,如今會集中研究不同溫習方法背後的理論基礎,讓學生溫習事半功倍。他發現要有效溫習,主要有以下兩大點。
第一點:主動回憶(active recall)
為什麼要寫問題,再來看答案呢?字卡溫習方法,背後原來涉及「主動回憶」的理論。Jason指主動回憶就是主動運用腦袋思考再記誦內容。不少學生習慣把書本或筆記內容看及背一遍,即我們常說的「死記硬背」,原來並非最有效溫習方式,Jason解釋:「因為(死記硬背)是屬於被動式的溫習。」「被動式」意思是沒有經過大腦主動思考的過程,而字卡從問題開始,人需要「用腦」——經過腦袋針對特定問題主動思考答案,才算是主動溫習。
第二點: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
Jason研發的平台上,有一項功能是「Nailed It」或是「Forgot It」,意思是回答問題後,答對可選「Nailed It」、忘記就按「Forgot It」,系統會自動調整問題出現頻率,定期提問用家。Jason說這一種理論叫「間隔重複」,是通過定時有規律的間隔,重複提問相同問題,加深記憶,「舉例如果問我今天早餐吃過什麼,我會記得並且可仔細回答你,因為現在與我吃過早餐相隔的時間短;但到了第二天或後天,相隔時間長了,記憶便會模糊,未必仔細記得吃過什麼」。而間隔重複就是指在記憶變得模糊之前重新將內容記一次,直至形成深刻記憶。而上述功能有助系統判斷用家對內容的記憶深淺,調整發出字卡的頻率。
除了自動生成字卡,加入「記憶水平」判斷,對於用家不太熟悉或經常記不住的內容,平台系統會定時——例如每15或30分鐘重出問題,反覆提問,讓用家加深記憶。那麼日常會用多久時間溫習?是否愈久愈好呢?Jason參考平台用家的使用數據,原來大家每天溫習時間也不會太長,他說大約由十數分鐘至一小時不等。Jason笑說:「這下大家便可以有時間做其他事了,和朋友吃飯聊天、發展其他興趣等。」就如Jason讀醫壓力不少,但仍有空間創業及平衡生活,或與他重視溫習效率有關。
■『以〈廉頗藺相如列傳〉實測』
1.相關內容從教育局網頁下載,先將pdf檔案上載至平台,選取需要製成問答字卡的內容。(圖)
2.然後選擇「AI自動生成」(上)或「手動製作」(下)模式製成字卡。(圖)
3.記者選擇「AI自動生成」後,人工智能將內容分成不同的主題,並就各主題製成字卡,以下摘錄其中8個。(圖)
4.字卡會以問題形式提問。(圖)
.例如「廉頗對藺相如的看法是什麼,以及他對藺相如的態度有何改變?」
5.再按一下便會顯示問題的答案。(圖)
例如「廉頗認為自己作為將領有軍事功勞,而藺相如僅憑口才而位居自己之上,感到羞愧和不滿,但在聽到藺相如的話後,最終前來謝罪,並與藺相如成為摯友。」●
製作溫習筆記的平台Memo,用家註冊登入後,可選用免費或收費模式。基本的免費模式,是用家可將學習材料的電子檔案(pdf)上載至平台,經平台以AI自動生成的功能將內容轉換成學習問答卡。平台上的AI軟件可針對學習材料的文圖內容,製作對應的問題及答案。
文•鄭惠霞
圖•黃志東、網上截圖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