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一般骨肉一般皮——擴充仁愛
【明報專訊】《論語》談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在這塈@動詞,解「愛護」,故仁愛常常並舉。韓愈另說:「博愛之謂仁。」愛護的對象,至少應由人推展到動物。
仁愛非關學歷
早前內地社交平台流傳,一對情侶將領養的狗虐打致死。施虐情侶有傳是香港某大學的助教和博士生,大眾嘩然,有關大學表示「高度重視」,必定嚴肅處理。倘屬實,兩人的事業定必響起警號。
要多殘忍才會下得了手?可愛的「胖虎」被虐打致死,死前被人將繩索套在頸上,頭部更被吸塵機擊打,最終被勒斃。施虐者的心,真是不如禽獸!
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按照孟子的標準,人類多非君子,也不見得對動物有多好!
既然如此,能尊重、愛護動物的時候就好好做吧。愛自己的寵物,由親及疏,將仁愛推展到其他動物,這樣將更符合人性,更對得住師長、學校給我們的教育。否則,多麼高的學歷,也是徒然。
任何生命皆彌足珍貴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首短詩〈鳥〉,說到筆者的心深處,引述如下: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
白居易的詩,淺白易解,毋須多加註釋。任何生命都彌足珍貴,不應視為「微不足道」。人與其他動物一樣,有血有肉有皮,一樣可貴,值得珍惜,更應和諧共處。
白居易在詩中發出勸告,誠盼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其善良和仁愛。他更進一步指出鳥與人一樣,有家人、有親情,「子在巢中望母歸」,或「母在巢中望子歸」,人類的一小舉動,隨時令鳥兒骨肉分離、家破鳥亡。對待動物,要有惻隱之心、仁愛之心,若不夠充分,至少亦應做到三思後行。
人道對待應升格至仁愛對待
以賽馬運動為例,馬在草場全力奔跑,為我們提供娛樂。然而,間或聽到良駒戰死沙場,或一拐一拐的,被迫人道珝嚏C所謂人道,建基於人類的價值觀、道德觀,實在說,就是本乎仁愛。
價值觀教育的初心與核心,是以中華文化為主幹,比起關愛,仁愛一詞可更貼近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盼能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愛護家人,一直推廣到愛護天地萬物)。
當然,實踐仁愛,也得按理按情,例如野豬在市中心出沒,威脅市民的安全,固然要想想解決辦法。但當下的情境是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即使必須以人道的方法處置,亦要盡量減少牠們所受的痛苦。
《說文解字》載︰「仁,親也,從人從二。」從字面解,要有愛護的對象,才稱得上仁者。這個對象,不應專指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還應該廣義地包括其他動物。
■蒲葦
資深中文科教師、作家、教科書編者。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名譽顧問。作品包括《清蒲集》、《我要做中文老師》、《一本正經學成語》等
文:蒲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