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較不受制於意識形態 強調法治人權
從以色列的例子可見,賀錦麗仍有可能對拜登外交政策方向作出調整,問題是對華政策會否也是如此?在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擔任外交政策項目研究主任的歐漢龍向本報表示,拜、賀之間外交政策方向基本上會有很大程度的延續性,但在部分關鍵議題上主管人選會有不同,而且他們面對議題(和危機)也可能會不同,「無論是賀錦麗還是其副手沃爾茲,都不以在圍繞中國/台灣/東亞的議題上有長期浸淫著稱,但當然沃爾茲(按:曾在中國教書和在國會關注涉華事務)在這方面有一定認識」。
鑑於賀錦麗的外交幕僚圈沒有多少中國或亞洲問題專家,她會保留多少拜登政府內部主管對華或印太戰略的高官(例如有「印太沙皇」之稱的副國務卿坎貝爾),將是其一重要觀察指標。偉德寧則指出,在對華政策上,目前有一批親商界民主黨人正尋求「稍為軟化」現行對華政策,其代表人物是前副國務卿、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院長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
賀錦麗與拜登終究不是同一世代的政治人物,個人理念和經歷也有差異,這可能會影響到她在外交決策的判斷和思考方式。來自賀錦麗政治地盤加州的《洛杉磯時報》在上月報道,認識和親身觀察過賀錦麗的人士預期,即使依然認可美國在全球舞台的頭號地位,賀錦麗會以更現代化的形象,擁抱多邊主義,而且她的外交政策會較為不受過時的政治意識形態所驅動,而且更多是因應公眾現實隨機應變,但同時更深入強調法治和人權等美國核心價值觀,尤其是涉及女性的部分。
報道又引述其新舊幕僚指出,賀錦麗也會比拜登更關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人工智能(AI)風險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