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房嘆前景黯 盼行業轉型專業化 長遠提供藥物諮詢 倡禁未註冊店名涵「藥」
【明報專訊】近年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內地旅客則由以往純購物變成深度遊,有零售業界形容對業界是「雙輸」,當中不少以內地客為主要客源的藥房及藥行結業。在港經營3間藥房的港九藥房總商會理事長林偉文接受本報訪問稱,業界普遍希望去年通關後經營環境即時好轉,但訪港內地客數目較預期少,加上港人消費習慣改變、租金高昂等因素,對行業前景「看不到有曙光」,又形容今年暑假8月特別淡靜。藥房總商會認為行業長遠應轉向專業化,包括提供藥物諮詢及建議等服務,並建議政府加強規管無註冊的藥店,不可用「藥」字作店名,提升行業專業水平,以及增設註冊藥房為社區藥房。
明報記者 黃Y暉
首8月零售銷貨值跌7.7%
根據統計處數字,今年首8個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2498億元,按年跌7.7%;再對比2019年同期跌11.3%。按細項劃分,今年首8個月藥物及化妝品的銷貨價值為230.2億元,較去年同期升近7%,但較2019年同期下跌28%。
新冠疫情前,林偉文在全港有10間藥房。他說內地客已習慣用內地產品,加上近年人民幣兌港元匯率低,他們由以往來港購買藥物及日用品,變成留在內地消費,令經營變得困難。他又說,近年內地客以年輕人居多,來港以「打卡」為主,「影完相食兩個菠蘿包就走」,對本地零售業以至整個經濟都不理想。至於本地客方面,他認為近年港人習慣網購,影響門市經營,港人北上購買日用品或多或少對業界造成影響。
疫後客遜預期租超預期 港人北上有影響
對於不少同行結業,林偉文形容「每個老闆都希望明天會更好」,業界去年希望通關後經營環境即時有好轉,但通關至今訪港內地客數目少,對行業前景「看不到有曙光」。
港九藥房總商會副理事長張德榮表示,業界目前生意額未能回復至疫情前水平,對比疫情前,只剩一兩成生意來自旅客,而租金亦「不似預期」,疫後升幅及速度都較預期高,不少同業都捱不住貴租相繼結業。至於港人北上消費,他認為對生意影響不大,但因應內地近年開設多間大型超市,吸引不少港人北上,業界亦減少在店舖賣家品。
至於業界前景,張德榮暫時對獨立藥房的前景不樂觀,稱現時流行大型藥房加超市的經營模式,對連鎖藥房較有利。他希望業界長遠可轉向專業化,包括提供藥物諮詢及建議等服務,屆時「還有得競爭鵅v。
無藥劑師駐店 應漸取締
根據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數字,截至上月27日,本港分別有642間及4097間註冊藥房和註冊藥行。張德榮認為,無註冊藥劑師駐店的藥行應逐漸被取締。他說目前本港大專院校課程共有兩個藥劑師學系,估計每年約100名畢業生,相信有足夠藥劑師協助藥行轉型,提升整個行業專業水平。
醫管局上月增設兩間大型連鎖社區藥房共114個社區取藥點領取藥物,商會早前與醫管局開會,倡增設社區藥房取藥服務,屆時港九新界將有商會會員藥房作取藥點,亦會有註冊藥劑師駐場,張德榮稱增加取藥點方便市民取藥,但不會增加費用。
張德榮說,商會早前去信特首辦就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意見,其中指市面充斥以「藥妝」及「藥店」為名的非註冊藥房或藥行,港人及遊客容易混淆及誤中「黑店」,建議政府規管無註冊藥店的店名不可用「藥」字,相信此舉有助大幅增加業界生意。商會又建議政府考慮放寬2013年起實施的「限奶令」,稱本港搶奶粉潮已減退,放寬可助業界增加生意。
(施政報告前瞻系列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