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中物:孤獨的指南——《無答案》
【明報專訊】夜闌人靜,回想一整日經歷過的人事物,卻梳理不出想要的脈絡。靜謐的空間,憂傷莫名叢生,在無盡長夜,漆黑中我們變得無比細小。沒有方向,沒有意義,哪怕鳥兒或昆蟲輕微的拍翼也可掀翻我們。安躺牀上,解構困擾,回溯自己想要的答案,林家謙卻推出《無答案》,告訴我們尋找答案時不妨細想:答案是否真的重要?
《無答案》
主唱:林家謙
作詞:林家謙
作曲:林家謙
編曲:林家謙
監製:林家謙
”呼吸之中聽得到脈搏心跳聲
多少晚要給心裡盤問究竟
只得燈光的呼應和浮塵做證
憂鬱對抗孤寂
聽到了腳步可會習慣想去躲
只敢將不安心理藏入被窩
幽房釋出的光猶如被蠶食過
躲於月下赤裸
雙眼合上看到了寂寞
張眼望見所失很清楚
想要填滿落空的過往
心有很多個如果
驟變幾多個沒終於的答案
並藏於暗裡渡過
瑟縮於窗邊一角呆呆地遙望
倘把星空數一遍能睡了麼
響咹可否跟跟我聊話到曙光
請不要說晚安
雙眼合上看到了寂寞
張眼望見暗影很清楚
想告別最熟悉的那個
心有很多個如果
驟變幾多個沒可取的答案
並藏於暗裡渡過
幾百萬個背影中墮落
於那霓虹映中交錯過
找上萬個自欺的寄託
彷似得到過什麼
在瞬間失去就這般給遺忘
終究可有快樂過
心空了什麼
感覺再累都不懂為何
躺好再看人來 又往 ◆
自靜謐誕生的孤寂
”呼吸之中聽得到脈搏心跳聲
多少晚要給心裡盤問究竟
只得燈光的呼應和浮塵做證
憂鬱對抗孤寂 ”
林家謙在《無答案》主歌建構出一個極為靜謐的世界,充滿着都市難得的沉默,卻撩動了聽眾的胡思亂想。脈搏和心跳反噬聽覺,強調只有自己的存在,讓我們更希望找到想要知道的答案,哪怕答案無用。心跳聲是「盤問究竟」的兇手,是從心裏一下下敲動靈魂的疑問。
進入主歌前,林家謙刻意在編曲融入似是鳥兒或昆蟲翅膀拍動的聲音,讓筆者回想起陳奕迅Shall We Talk一句「大門外有蟋蟀/迴響卻如同幻覺」,只有無聲,方能令微弱的震動聲縈繞耳邊。如洪流的孤獨自聲音而生,世界無人和應,僅有燈光和浮塵,這些房間的死物跟隨自己的心臟跳動。
「憂鬱對抗孤寂」是極為殘忍的一句,所有痛苦已凝聚到孤獨者的沉默之中,當他/她欲以負面的情緒抵消負面的情緒,卻發現情緒不是「負負得正」。都市生活的日常剝落,不喧鬧,無答案,無路可循,身處四無依傍的處境,讓我們感到孤獨與虛無,亦正是歌詞後來寫到的「心空」狀態。
”聽到了腳步可會習慣想去躲
只敢將不安心理藏入被窩
幽房釋出的光猶如被蠶食過
躲於月下赤裸 ”
這種自我孤獨可延伸到人際關係,低落情緒來襲時,我們都嘗試過避開他者入侵自我世界,懼怕與人接觸。前面歌詞提到的「燈光」,因為孤獨者躲藏被窩之中而被隔絕在外,在自然面前,孤獨感無處可藏。「我」與月光相對,林家謙卻沒有李白那種「對影成三人」的樂觀,反倒寫出一種天與地分隔的孤獨,千年獨一的月光凝視自我,彼此都孤獨,「我」想隱藏一切不安,但無法在世界面前掩飾。
跳至第二段主歌,林家謙繼續運用夜空的意象填詞,意象從唯一的月亮延展到繁星。「我」無法承受內心沉重的孤寂,一次次無法彌補的遺憾成為情緒黑洞,幾近將「我」吞噬:
”瑟縮於窗邊一角呆呆地遙望
倘把星空數一遍能睡了麼
響咹可否跟跟我聊話到曙光
請不要說晚安 ”
「把星空數一遍」是「我」希望接通外界的證明,由遙望月亮到數遍不盡的繁星,依然無法入睡,「我」在滿是死物的房間祈求窗外有人「響咹」,陪自己待到破曉。「請不要說晚安」一句,進一步帶出副歌「雙眼合上」的內心崩塌感受,「我」逃避閉眼後從內在滋生出的陰霾。這一節用客觀視角來看,「響咹」的不過是街外駛過的汽車,星空亦無自主意識,因此「我」是否願意與外界溝通,取決於主觀上自我是否接納星空、汽車響咹聲等事物進入內心,掩蓋一直質問自己的心跳聲。◆
不必執著尋找答案
”雙眼合上看到了寂寞
張眼望見暗影很清楚
想告別最熟悉的那個
心有很多個如果
驟變幾多個沒可取的答案
並藏於暗裡渡過 ”
副歌的「雙眼合上」與「張眼望見」兩句,概括了整個夜晚的畫面。「我」尚未入睡,已然被憂鬱的影子籠罩,即使入睡,亦逃脫不了寂寞的黑洞。當未尋得真正的答案,「我」只能在心中設想萬個如果。而正如歌詞所寫,這些無根據的猜想只會在我們的腦海幻化成無數個「沒可取的答案」,這些衝擊心靈卻無法證實的答案,只讓人更加心癢難耐,情緒反覆在未知中拉扯。
答案真的重要嗎?它們能夠主宰我們的一切?一念生,無明起,這種鬱結並非歌者獨有,誠如第二節副歌歌詞所寫「幾百萬個背影中墮落/於那霓虹映中交錯過」,城市各人皆曾嘗此等孤獨:
”幾百萬個背影中墮落
於那霓虹映中交錯過
找上萬個自欺的寄託
彷似得到過什麼
在瞬間失去就這般給遺忘
終究可有快樂過 ”
霓虹都市再如何絢麗,靈魂都被鋼筋囚禁,惶恐、不安,想要掙脫窘境。這些未知的答案限制了我們調節情緒的機制,令我們忽略理解不安和孤寂。儘管得到某個夢寐以求的答案,卻代表事情終究消失落幕,一切相對,得到同樣會失去。若答案未如所想,則會如神話人物西西弗斯每天重複把滾下山的石頭再推上山,永無止境,徒勞無功。
”心空了什麼
感覺再累都不懂為何
躺好再看人來 又往 ”
來到最後一節歌詞,「感覺再累都不懂為何」,在苦思冥想一切答案時,我們有否想過,一切問題其實未必都有答案?有些事情總梳理不清因果,難以辨清所有人和事,既然如此,不如像林家謙所寫的「躺好」,看着人來人往便好,不必執意敲定解決或解答疑問,安好睡一覺,再次面對天明。
美國心理學家克拉克.穆斯塔卡斯(Clark Moustakas)指出,孤獨的人若允許自己孤獨,反能在孤獨中認識自己,創造出一種與他人有根本關係的連結或感覺。《無答案》用孤獨教曉我們釐清尋找答案的意義。我們渴望知道,卻不一定明瞭「知道」的意義。每人都是孤獨的,人際關係亦無法將之消除,但我們能夠藉愛彌補和分散孤寂帶來的痛苦。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曾說「孤獨的靈魂是漫遊的靈魂」,沿着自己的道路漫遊心靈世界,有時候,無答案亦非壞事,對世間四無掛搭,做完即捨或許是人類孤獨的其中一種意義。
■作者簡介
姚慶萬 - 中學教師,任教中文、中國文學科,喜歡詩與歌詞。作品散見於《聲韻詩刊》、《虛詞無形》、《大頭菜文藝月刊》、《別字》等。
文:姚慶萬
圖:《無答案》MV截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