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錦囊:臨時上陣當醫生
【明報專訊】作家三毛久病成醫,與丈夫荷西到非洲撒哈拉沙漠居住期間,憑着治小病的心得,化身醫生治療當地女性,甚至有鄰居找她接生。
■節錄
那天黃昏,一個不認識的小女孩來打門,我一開門,她只會說:「法蒂瑪,法蒂瑪。」其他西班牙文不會,我一面鎖門出來,一面對小女孩說:「去叫她丈夫回來,聽懂嗎?」她點點頭飛也似的跑了。去到法蒂瑪家一看,她痛得在地上流汗,旁邊她3歲的小男孩在哭,法蒂瑪躺的蓆子上流下一灘水來。我將孩子一把抱起來,跑到另外一家鄰居處一送,另外再拖了一個中年婦女跟我去法蒂瑪家。此地的非洲人很不合作,他們之間也沒有太多的愛心,那個中年女人一看見法蒂瑪那個樣子,很生氣的用阿拉伯文罵我,(後來我才知道,此地看人生產是不吉利的。)然後就掉頭而去。我只有對法蒂瑪說:「別怕,我回去拿東西,馬上就來。」我飛跑回家,一下子衝到書架上去拿書,打開生產那一章飛快的看了一遍,心裏又在想:「剪刀、棉花、酒精,還要什麼?還要什麼?」這時我才看見荷西已經回來了,正不解的呆望着我。「哎呀,有點緊張,看情形做不下來。」我小聲的對荷西說,一面輕輕的在發抖。「做什麼?做什麼?」荷西不由得也感染了我的緊張。「去接生啊!羊水都流出來了。」我一手抱着那本書,另外一隻手抱了一大卷棉花,四處找剪刀。「你瘋了,不許去。」荷西過來搶我的書。「你沒有生產過,你去送她的命。」他大聲吼我。我這時清醒了些,強詞奪理的說:「我有書,我看過生產的紀錄片——」「不許去。」荷西跑上來用力捉住我,我兩手都拿了東西,只好將手肘用力打在他的肋骨上,一面掙扎一面叫着:「你這個沒有同情心的冷血動物,放開我啊!」「不放,你不許去。」他固執的抓住我。
我們正在扯來扯去的打架時,突然看見法蒂瑪的丈夫滿臉惶惑的站在窗口向裏面望,荷西放開了我,對他說:「三毛不能去接生,她會害了法蒂瑪。我現在去找車,你太太得去醫院生產。」
法蒂瑪終於在政府醫院順利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因是本地人,西國政府免費的。她出院回來後非常驕傲,她是附近第一個去醫院生產的女人,醫生是男的也不再提起了。
——節錄自三毛〈懸壺濟世〉
■知多點
三毛
三毛(1943-1991)本名陳懋平,小時候因學不會寫「懋」字,索性改名陳平,並以筆名「三毛」寫作。她於重慶出生,後因戰爭跟家人搬到台灣定居長大。大學三年級,她赴西班牙學習西班牙文,再入讀馬德里大學文哲學院,主修文學;其後到德國西柏林歌德學院學習,及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法學圖書館工作,並遊歷波蘭、南斯拉夫、捷克、丹麥等國家。後來,她回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任教德文和哲學,直至她看到一篇介紹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文章,再次萌生遠走他鄉的念頭,前往非洲撒哈拉,代表作《撒哈拉故事》記載她和丈夫荷西居住撒哈拉沙漠時的故事。
■學一學
動作描寫
作者運用動作描寫,描述小女孩求助,自己一邊鎖門離開,一邊吩咐小女孩,到看見鄰居法蒂瑪後回家找書找工具,卻遭丈夫阻止接生的過程。其中,「飛跑回家,一下子衝到書架上去拿書,打開生產那一章飛快的看了一遍」,描寫一邊跟丈夫說話,一邊發抖;「一手抱着那本書,另外一隻手抱了一大卷棉花,四處找剪刀」等,表現她緊張和心急如焚。
動作描寫除能讓讀者具體了解人物行動,亦能反映當刻心理活動和感受,使其處境更立體和生動。
■寫一寫
運用動作描寫形容心急尋找東西的過程。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中華小學堂 第0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