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問快答:可持續發展
【明報專訊】香港2023年9月先迎來超強颱風「蘇拉」襲港,再遇上「500年一遇」的大暴雨。近年極端天氣頻繁,環保團體提倡我們應實踐可持續發展生活模式,緩減氣候變化。你知道什麼是可持續發展嗎?
Q:什麼是可持續發展?
A:根據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表的報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達至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經濟發展、社會共融及環境保護3項因素,三者相互關連,對個人健康及社會發展均十分重要。
推動環保與經濟發展必定互相衝突嗎?
不一定。現時愈來愈多人提倡環保,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甚至產生「綠色消費」的需求。「綠色消費」即消費者優先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甚至有利的綠色產品,例如電動車、以租借代替購買等,綠色消費可為企業帶來可觀利潤。
香港交易所要求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必須根據指引,向公眾披露「環境、社會及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績效報告,內容包括公司業務對環境的影響。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潔鏇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關注焦點,投資者都希望有更多資訊,以了解氣候問題和相關政策變化如何影響企業的資產、業務及財務狀况。
Q:企業如何參與可持續發展?
A:近年各企業紛紛作出減排承諾,並在商場及商業大廈增設環保設施,以吸引租客。置地公司投資者關係及企業可持續發展部主管林可立表示,租戶對ESG方面的意識和期望不斷增強,他們簽訂租約時會向辦公大樓詢問有關綠色建築認證、發展商自身的減排方案等,期望發展商可協助他們實現ESG目標。林可立說,其公司設「綠色裝修指南」及「綠色營運認證」,建議租戶採用可持續材料、節能設備和系統,以及透過設置照明和冷氣控制系統減少用電等。
恒基地產則嘗試以ESG理念結合科技元素,新建商廈「The Henderson」除了符合多項環保的建築標準,亦引用「太陽能幕牆降溫裝置」等智慧科技,全數車位可供電動車充電,並且設有可供租戶監察耗用資源及廢物處理指標的審計報告系統。恒地可持續發展主管于正人說在項目融入ESG元素,無疑會增加集團投資成本,但若非如此,根本不能吸引租客。
Q:個人可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
A: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3項因素互相影響,要達至可持續發展,社會各持份者都要攜手合作。個人方面,我們可在日常生活秉持4R原則,減少使用(Reduce)、替代使用(Replace)、物盡其用(Reuse)及循環再造(Recycle),養成環保習慣。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