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文言:蘇軾的黃州赤壁文學
【明報專訊】筆者於本欄首篇曾以「《三國演義》特選章回為題」(2022年9月20日見報),聯繫文言指定篇章,其中一篇是豪放派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題開宗明義指出他憑弔懷古,雖然此赤壁不同彼赤壁,但已令他興懷,上片最後一句「一時多少豪傑」引出風流人物——周瑜,下片最後一句「一尊還酹江月」回到現實,意味深遠。本篇聯繫︽前赤壁賦︾分析,看看蘇軾如何把「黃州赤壁」變成文賦作品。
赤壁磯不同三國赤壁
蘇軾於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曾以詩諷刺朝政而被御史攻擊,經歷「烏臺詩案」的牢獄之災,烏臺即御史臺。據《宋史》所言,御史把蘇軾「逮赴臺獄,欲置之死」,幸神宗憐憫他,貶謫他到黃州任團練副使。蘇軾於黃州4年間,築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他跟杜甫一樣,也是四處遊歷。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在黃州第一次遊城外江邊的赤壁磯(一名赤鼻磯),月夜泛舟赤壁,寫成《赤壁賦》,為了區別於之後寫的《後赤壁賦》,一般又稱此篇《前赤壁賦》。
經過後世的考證,黃州的赤壁磯與三國古戰場赤壁乃不同的地方,但蘇軾的年代未有此考證,所以他只猜測這裏可能是赤壁。《東坡志林.古蹟.赤壁洞穴》中有一句「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編按:即曹操)處,不知果是否?」可見蘇軾也不肯定這裏是否古戰場,但面對「斷崖壁立,江水深碧」,已令他即地感懷,聯繫到三國古戰場以及英雄人物。
一時多少豪傑
蘇軾明顯仰慕周瑜,詞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寫周瑜輕鬆擊退曹操大軍,但他在上闋感嘆「一時多少豪傑」,換言之,豪傑應是「眾數」,而不是專指周瑜。下闋也有所暗示,「檣櫓灰飛煙滅」隱藏了周瑜的對手,那人就是曹操。在《前赤壁賦》中,蘇軾透過客人表達對曹操的仰慕,先唸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然後眼前的風景「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傳疑該處是否曹操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嗎?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氣勢如虹,「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賦》),蘇軾悲嘆生命如此短促,就如蜉蝣那樣暫居於天地,渺小得像滄海中的小米。
曹操確實是一位豪傑,故蘇軾在《念奴嬌》中便有感「一時多少豪傑」,在這百感交集的一刻,他的靈魂好像穿越到了三國,所以下闋便言「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其實他覺得比不上三國的英雄人物,自慚形穢,悲傷之情難以排解,所以「早生華髮」。
一尊還酹江月
「人生如夢」,既已年華老去,為何蘇軾最後要「一尊還酹江月」呢?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一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指悲歡離合不斷發生,是沒有止境的;被貶黃州後,他把明月賦予更深一層的哲理——其實能夠真正與英雄人物共存的,只有眼前的江水和明月。
《前赤壁賦》中「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一句,客人說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只有流水和明月擁有無盡的光陰,與短暫的人生形成強烈的對比。蘇軾卻認為,雖然江月曾經見證英雄的相遇,但不需羨慕,並補充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天地間的事物沒有一刻不在變化,萬物的變化其實取決於個人感受,故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以酒來祭奠夜江上的明月,也對古代英雄表達了敬意。
另一方面,在《前赤壁賦》開首講述與友人一起「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來自《詩經.陳風.月出》,詩句為重章疊句,其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俏兮」,以明月連繫美人,詩句隱含思念,而蘇軾透過「江月」表達了思念之情,除了思念一眾「豪傑」,還有遠在汴京的君主,希望離開黃州,返回京城;也有說江月象徵高潔的品性,超脫於世俗喜怒哀樂的情感,達到一種更永恆的境界。可見「一尊還酹江月」一句,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味深遠。
■知多些
重章疊句:
詩歌表情達意的一種常見手法,上下句或上下段句法相同,迴環往復,反覆詠唱。
蘇軾對景生情,追懷三國周瑜在赤壁建功立業,留名青史,反襯其不遇的身世。回望一生,不止功業無成,更華髮星星,未老先衰,只好寄託於「千古風流人物」的歷史往事之中。(圖b)
■做一做
試在下表填寫與周瑜有關的原文詞句。(圖c)
■思考題
問:《念奴嬌.赤壁懷古》如何借事抒情?
答:蘇軾透過想像三國時期風流儒雅的周瑜大破曹操大軍的往事,令人心神嚮往這些風流人物和豪傑的成就,周瑜三十多歲時已經擊敗曹操,建立輝煌的功業,顯現一副年少有為的樣子。可是,蘇軾已經四十多歲,雖然有建功立業之心,奈何被君主貶逐到遠方的黃州,難有報國的機會,以古今之事作對比,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感慨。
■答案
1)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2)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文:麥宇翰博士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博士。從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 於喇沙書院任教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科達十六年 現為香港教育大學講師)
圖‧shilh@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98期]